1
笔记

(看了两集。)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平淡:这么说也许显得很奇怪,但我们要注意到,这里的多数场景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借用音乐概念,就是和声学意义上的)连接,我们也从不会看到炫技式的、充满烘托效果的剪辑序列。出于某些原因,一切都显得像车窗外匀速掠过的风景那样平静。也许,这样的文体可以和自赏摇滚相比,其中异样的事物在某种持久的注视下成为了普遍的事物,而最后结果是一种天堂性地平淡、忧郁、几乎笨拙的架空。我们几乎会觉得,这里的笨拙——例如每个镜头前后似乎都要留出来的微小空隙(不过也许这只是90年代动画的某种通病)——是必要的。它只会使得玲音在这个失语症(韦尼克病变?)-世界上的主体性更加可贵地强烈。那些充满刻意性的电影化分镜设计就像难以言明的护身符,让她免于承受新世纪流行动画中惯例性所常常带来的血栓。

2
神秘聊天记录摘抄

(看了十一集。)

目前五星 A-/A
比内陆帝国好,,
它比林奇动人就是在于
它是一个成长故事
关于自我意识
“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自己不可避免的直接存在性
其实可以把整个世界观所有元素都看成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象征
但那反而妨碍观感

——是的 其实没必要吧

在动画这种表现手段下
背景美术之类本来已经够抽象了
(那种日常生活的虚假感我觉得狠迷人()

——然而我悟出自我意识象征(神出现(没有头的两排人那一集))的时候超级震撼[大哭]
评分直接从B+变A()
感觉其中所说“现实”和“虚拟”的分裂或者矛盾

——这两者感觉是共存的
虚拟以某种方式侵入现实

——对(没表达好
感觉它们分别就像淳朴、感性的亚里士多德式自我和充满自我意识困扰的青春期的尼采式自我(乱用的说法)

——哈哈哈大概懂

——那种自我意识困扰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心理学上估计有个词)
和片中象征的状态很像
就是那种狠诡异的 我竟然是我 我是我 我是世界/上帝 那种感觉

——但这一般说成自我意识过剩(

——[捂脸哭]
(我之前编了一个诗意的说法叫 物的哀恸
虽然小时候我这么说爸妈叫我少胡思乱想多做事情

——有点deja vu了
好像有在别的作品里看到过但一下想不起来

3
独白

看完了啊啊啊最后一集搞半天真的是虚拟人网络之神绷狠狠地绷不亚于Perfect Blue结尾的绷唉我宁愿把一切看成爱情叙述她因为悔恨所以不断重新设想过去而倒数第二集和Alice见面那个场景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我想象)实际上并没有说虽然这么想很牵强我知道而且结尾又确实抹除了所有人的记忆然后作为神的状态遇见多年后的Alice唉唉那里啊啊啊

Lain说都是她的错能重来多好这里可以理解 但是然后就真的重来了而且她消失了而且爱丽丝还某种意义上记得她这里味道就开始不好了 当然作为意识流(幻想)就还是可以并且甚至是动人的 比如说爱丽丝转头看见千砂还有英利走在路上决定辞职的镜头但是然后她就到了一个傻逼网络天国/中阴界里出来一个分身告诉她她就是假的我哭死我真的哭死

然后是天开了出现父亲一段 这个潜在地很有弦外之音我很喜欢 真的你甚至可以解释那里是暗示她自卑的来源因为现实中父亲一直把她当小宠物养(而且那个场景后面她面对父亲无缘无故地开始哭)这类似《回转企鹅罐》最后一集阳球上台阶空中满是玻璃碎片她说了一些模糊控诉的话那一段 能产生狠多弦外之音的余地(阳逑之前基本上是被动角色,在这里才被赋予了声音)特别好 某种催眠或精神分析式的段落 所以和其他部分并不相通并超脱了傻逼设定而且甚至从这一点可以解释成根本不是网络之神(一直是意识流?)但还是牵强了。。

事实上主要是网络天国一段蠢以及太多部分煞有介事地讲记忆抹除 结尾处多年后爱丽丝遇见和从前一模一样的Lain而爱丽丝成为老师这里特别可怕在和学生谈恋爱其实这真的可以理解成Lain在哀伤地想象我再次哭死啊啊

4

——所以最终打多少

——五吧

——好

——但是心烦意乱的不想标

B+/A-

忘记提了,配乐很喜欢!早期押井守、今敏和几原邦彦的乐品也非常好……问二十一世纪某些充斥地毯式配乐的动画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