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综评-秋菊打官司
A8.5,保持五星,减0.2分。
现场反应强烈、互动频繁,电影的效力由此可见一斑。转场时的惊叹和笑声-这笑声中有着几分嘲讽和几分同情。
ps.本片曾在高中讲乡土中国的线上课上放过,我们都那讥笑六十多岁的老师,自然也对这“老土”的片子戏谑并不屑一顾。而今三年后看别有深刻感触。四个月前初看,曾认为是中国影史最佳的几部作品之一,也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和活着手心手背)
简评:
堪称中国的新现实主义。一切根植于生活,服装、取景台词和表演都十分自然生动,秋菊这个形象也立住了,巩俐巅峰。只是戏曲配乐有点生硬。大银幕上看到更多细节,真实丰富鲜活,尤其是街头特写的氛围,城乡差异一目了然。
关于表现方式:
不知是否得当,将本片跟前日大火的《初步举证》做一对比,两者都涉及女性在司法困境下的种种局面。而抛开背景和内容不论,最突出的是表现方式的差异。《初步》是独角舞台戏剧,《秋菊》则是写实的纪录式电影。简单来说,前者的演员是全知的、倒叙的,后者的演员则是未知的、置身其中的。前者借助语言引发想象、借助表演同观众直接互动,后者则借助影像触发观众的生活经验、使之代入其中。前者是自导自演的复述,后者则是不知情的自然流露。二者不能简单以高低判别,但我更倾向于电影本身的质感,即用影像而非语言,用故事而非说教。
关于叙事:
剧本严密完善,层层递进,叙事节奏稳健流畅,每个冲突都顺其自然。
故事的设定和情节言简义丰、因小见大。和《偷自行车》一样是由不幸的小事引发的一系列涟漪,故事导线即是因村长踢了秋菊丈夫,要讨个说法。全片聚焦于求索途中的起伏,而负荷实质的改变仅在于结尾的一瞬。人物在两难中一次次徘徊和抉择,闹到最后终于在和睦的大团圆结局处被冷不丁插了一刀,悲剧生发于喜庆的时刻,热闹的宴会和雪中的凄冷衬映,无奈中蕴含着荒诞。
//基本模式:激励事件作为切口,执念催化引发纠葛,冲突不断升级,最终酿成闹剧,裂隙纠出世界的荒谬维度。
ps.关于求索的执念这个母题总带给我一种即视感。(小鞋子,何处友家,中央车站,雾中风景…建了一个豆列)
关于内容:
影片让人看得心揪、阵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在落后封闭的地方中讨理,仿佛《扎马》的窒息感。向上打官司是无尽的漩涡,向下则是具体生活的村落人际。
尽管利益或可以舍弃,但现实中情理做不到分明。和为贵的礼俗风气根深蒂固,申冤要遭受的非议和责难多么多。到处都是阻挠-爱面子,嫌麻烦,人心难辩,城里套路深,现实复杂的微观权力网往往难以言说,依附其上的还有种种道德的积弊。
想来高一时老师讲《乡土中国》时播放此片再适合不过了。
本片对于中国社会有特别的参考价值,人物背后的核心是两个结构的冲突:公-私,礼-法。
传统儒家的差序格局:由下而上。个人-家-社会-国家。向内收拢,向下治理。
现代社会的法治格局:由上而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向上申诉,向上寻求。
中国乡下和国外的执法实在是天壤之别,前者人情和道德占上风,后者则是严酷的法律一刀切。前者是和稀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后者则是清晰分明,小事化大,动辄就上纲诉讼。二者各有利弊,各有其因。
反观当下乡村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哪些改进了哪些仍旧存在,是人情冷漠了还是法律普及了?
这部片子一百年也不会过时,虽然过时了不失为一件好事。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3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7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2
选角/表演 8.6
2025.7.27小西天二刷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二刷影评-艺谋的影史杰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