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图文版:《我心狂野》-类型片、好莱坞童话、美国梦的三重变奏 - 微信公众平台

评分:B+7.9(在原来基础上加0.1)

观感
时隔四个月(在看完《绿野仙踪》后)重温本片。
几乎是全新的体验,依旧奇异、令人惊艳。

《我心狂野》是一场歌曲三重的变奏:类型惯例的破坏者、童话神话的背叛者、美国梦的解剖者。

类型的嬗变
“《我心狂野》是一部公路片,一个爱情故事,一出心理戏剧和暴力喜剧,是所有这些东西的奇怪混合。”
就像林奇在访谈中承认的那样,这是部杂糅的类型片,同时也是反类型片。
它在综合运用各种类型惯例的同时,又接连穿过重重桎梏障碍,一再击破它们在观众中所营建的“安全”预期,迎来一系列惊艳的蝶变。

林奇作为伟大的电影作者-和希区柯克类似-是建立纯熟的匠师技艺之上的,就如同情感和思想建基于精锐的视听风格之上一样。
影片中每个镜头的调度都极其微妙、富有想法和精心设计。(在此无法一一阐释,后文会重谈)

但不同于以希区柯克为代表的经典悬疑片-只有安排好的结局和精心设计的悬疑,却不存在真正的惊吓。本片和林奇大多影片一样并非线性和因果链条的,也不是以解谜为驱动的,不是以揭示真相、目睹事实为导向的。而是以一种直觉性的方式建构起从局部到整体、悬疑和惊吓的交织。
影像裹挟着观者遁入一个混沌的视野,随着人物在黑暗中不断遭遇和沉沦,又被影像过剩的能量所撞击,为情感的暗流涌动所席卷。


混沌之旅与欲望之火
在林奇的电影宇宙中,欲望的强力往往被不加掩饰地赤裸呈现,且伴随着扭曲和撕裂,却又绽放出令人眩目而着迷的光晕。

如“火焰”元素在片中反复跃动——无论是熊熊燃烧的房屋、还是火柴擦亮瞬间迸发的星火,营造出一场光影的戏剧与内心“与火同行” 的旅程。


与此同时,五光十色的镜头不断冲撞和裂变,频繁的闪回与极具冲击力的转场交织成迷离的时空褶皱,意识流般的蒙太奇将记忆、幻觉与现实揉合成一片眩晕的视觉漩涡。
声画的又在强度和力度上互为促动,如摇滚的强劲力量匹配着情欲交合的狂欢。

此外,视听风格上的洋溢张力与狂放不羁的情节交融一体。

比如那颇具嬉皮士气质的公路段落:
二人驾车飞驰于一望无际的高速路上,劳拉无法忍受新闻广播的负面报道,索性停车随着摇滚乐激扬起舞。
接着,镜头摇升至夕阳下原野璀璨的全景,如青春和激情一样浪漫又易逝。



然而,随后他们又目睹了一位遭遇车祸的黑发少女的死亡。猩红的血浸染了大地,黑夜里少女的呼喊将童话般的灿烂旅程骤然拽入哥特式的黑暗,揭示出公路之下潜藏的恐怖。


由于这些光怪陆离和爆裂的景象过于残酷,自然遭到了观众的不适与质疑。林奇却坦率回应道:“我发现真正的幽默就存在于与无知的斗争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不断朝墙撞去,直到把自己撞成一个血球,要不了一会儿你就会笑起来,因为它变得非常荒谬。不过我并不只是在不幸中寻找幽默——尽管大家经常感到绝望,但仍然在继续前行,我发现这其中有大英勇。”

童话白昼与黑暗梦魇
还要指出的是,影片中充满了对好莱坞经典《绿野仙踪》的致敬与呼应。这种互文关系不仅体现在诸多细节上-如狗、红色高跟鞋、水晶球,更渗透于叙事结构之中。


本片情节虽跌宕起伏,但整体走向仍是典型的ABA的结构,延续着“逃离-回家”这个朴素的叙事母题(即奥德修斯的神话原型)。
纵观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总是引领人们从灰色的现实中升入梦幻的世界,随后又踏上归乡之路,落脚在家的怀抱。(电影本体也始终具有类似的梦幻属性)

这也是一度贯穿林奇电影的辩证运动。从光明出发骤然堕入黑暗,在混沌的极境中挣扎,最终复归平静而安详的生活。
正如白昼和黑夜相互吞吐,二者不但没有彼此否定,反而似乎从未共存,被断裂性、历时性地切割。
这种辩证法或许可以用正反合的方式来解释,这种合题或许就是“实在界的真”。然而实在界的涌动、梦的褶皱一旦被揭开便无法掩埋,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只是表象。现实中的一切是复杂和易变的,因而不必执着、没有什么值得固守。

同时,这也成为了贯穿林奇几乎所有电影的形式母题:平和的音乐、柔美的光泽总是与爆裂或冷酷的镜头相交织,而光影的交错又与心灵的跌宕之间形成共振。

终于,在明暗的起伏碰撞中,黑暗的世界沉睡了,只留下光明的一面。
影片结尾处猛然一转-打破了本片的暗调也一改原著中暧昧和疏离的结局-上演了最温馨和浪漫的一幕。男人在被匪徒追打时天空中闪烁着good witch的身影和光芒,随即他重新与妻子重聚,第一次为她唱起了《love me tender》。





这个童话在男主的人生旅途中实现得多么漫长和艰辛!神话与童话迸发出无限的力量,同时于不经意间在他尚且年幼的儿子心中播种下一颗美梦的种子。

荒诞而现实的美国之歌
本片呈现出童话和美国梦一体两面的特质-而二者又都具有明暗辩证的两重性。从而撕扯开一组童话与现实的张力:彩虹的童话只存在于劳拉的心里,而现实则是无尽黑暗的乱象。

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斥着典型化的美国特色元素:公路、性爱、酒精、枪支和暴力,男主标志性的蛇纹夹克(“This jacket is a symbol of my individuality and my belief in personal freedom.”),以及从猫王为代表的摇滚乐到《绿野仙踪》代表的好莱坞传统……


凡此种种,不只是明信片式的点缀,而是深入美国民族文化与精神基因的“继承”。

以男女主角的情感关系为例简述。
这是一段典型的现代式美国恋情,双方有差异也有认同,有信任也有秘密。但这都不妨碍爱情关系中的自由、快乐与平等,还有些许疯狂。

二人放浪形骸的情感生活在彼时的美国并不罕见-甚至十分典型,但双方的家庭却是阴暗和不堪的,这恰恰来到了《绿野仙踪》童话的反面-也即对那句“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了”的戏谑反讽。

至此,更不应忽视影片在童话与超现实属性下所蕴含着现实与社会性意义。

当再次面对关于影片呈现内容的质疑时,林奇如是回答:“这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的事实——我观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到包围着我的尽是荒诞。大家都在不断地做出怪异的事情来,只是对大部分,我们都尽量视而不见罢了。”
这与片中露拉所说不谋而合-“this whole world wild in heart and wierd on top (这个世界内心狂野、怪异透顶)”。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怪诞的,所以观众应当更能理解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并由此再度认知现实。


关于美国,林奇进一步说道,“我认为美国公众本身就是很超现实的,他们完全能理解超现实主义。认为他们不能理解的看法是荒谬的。”基于这重互文性质,或许我们更应当从魔幻现实的角度看待这部荒诞离奇影片和美国现实的关系。

“狂野精神”根植于这片土地和历史深处,笼罩着人们。本片荒诞不经的故事下涌动着的是美国文化的本性,淫荡与疯魔的人物映射出的是社会的种种症候。

林奇在采访中所做的论断对于美国社会似乎始终适用。
“我们已经从“狂野”进化到了“疯狂”。这个世界正在分崩离析。” 只需对照PTA新作《一战再战》中依旧动荡和迷乱的社会形势,便知与当下世界的隔空呼应。每个人都处在迷茫的状态,在崩溃的边缘试图抓住什么,但不再有什么是可靠的。


“一个政党的领导者如果以合适的方式讲了正确的事,他能使大家整晚都感到振奋。现在的情况则是,即使话语摆在那儿,力量却已经没有了。看起来只像是一个二等货色的政客在那儿信口开河,大家则开始在鸡蛋里面挑骨头,结果意义完全丧失,什么都没剩下。”这样的调侃几乎百里百验,《公民凯恩》中显示的的政治选举和媒体舆论战到今天仍愈演愈烈。

结语:在疯癫的世界中温柔歌唱
正如塞勒和劳拉在公路上旁若无人地起舞,这部电影本身,就是献给所有在荒诞现实中依然选择清醒地疯癫、温柔地反抗的灵魂的一首狂想曲。

当我们与主角一同在公路上起舞,一同目睹突如其来的死亡,一同在结尾的歌声中寻找慰藉时,我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场对自身生命的考验。它追问每一个观众:当世界变得“怪异透顶”,你是否有勇气承认这份荒诞,并与之共舞?影片最后的童话结局,正是给那些敢于回答“是”的人,最温暖、也最心酸的奖励。

这也是一个关于“真实”的残酷寓言,所揭示的正是那种在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混沌、童话与梦魇的激烈辩证中迸发出来的生命本身的力量。结尾那曲深情的《Love Me Tender》,不是对苦难的廉价补偿,而是在历经一切荒诞与暴力后,对爱与被爱这一最基本人性需求的、一次近乎悲壮的肯定。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狂野”,不是在癫狂中迷失,而是在认清世界分崩离析的本质后,依然保有温柔歌唱的勇气。

25.11.16投影仪
25.11.25完稿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影评(泛选版)(泛选)
影评成长轨迹(遴选)(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