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比》这部电影最近席卷北美,创下女导演史上最高票房纪录。在豆瓣口碑也很好(目前打到 8.7)。它用一种很聪明的方式温柔嘲讽了父权制,探讨「女性如何成为自己」的议题。看起来吵吵闹闹,实则动中有静。比如芭比第一次流泪的场景,很多人都说自己看哭了。芭比来到人类世界后,看到了第一个真实存在的老年女性,并由衷赞美她。- 芭比:「你真美」- 老奶奶:「我知道」- 芭比(含泪微笑)
...
在早期剪辑时,曾有人建议导演 Greta Gerwig删掉这一幕。因为「它上去很废,即使删掉也不影响故事发展」。但 Gerwig 拒绝了。她认为「长椅上的老妇人」这一幕是电影的核心。「如果把这一幕剪掉,我就不知道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芭比的女性成长之旅,就从这条长椅上开始。01「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电影一开头就向我们描述了芭比娃娃所生活的世界:粉色梦幻的 Barbieland(芭比乐园)。芭比乐园是父权制社会(剔除生殖要素和性暴力后)的镜像讽刺:在这里,芭比(女)们是第一性,肯(男)们是第二性。▨芭比担任了社会系统内的各种要职:法官、医生、律师、建筑工人。她们还拥有压倒性的私有财产(住宅、汽车)。▨但肯只负责「守卫」沙滩,并为争夺芭比的关注而互相「雄竞」。官方甚至没有关于「肯住在哪儿」的信息,他们很可能没有财产,也不会挣钱。但这不重要。只有依附于芭比而存在时,肯的存在才有意义。芭比 is everything,但肯 is just 肯(芭比可以成为任何人,但肯不必)。
...

一切如塑料童话般美好,但如果我会死——

在一场舞会中,罗比饰演的「最受欢迎的刻板芭比」突然想到了死亡。这让周围的芭比们很震惊——你怎么「能」想到这么负面的东西?它暗示了芭比乐园的另一层规则:芭比们永远被爱,但这种爱是虚伪的,它附加了无数的刻板条件。比如白、瘦、美,拥有完美适配高跟鞋的拱形足,总是快乐、可爱、热情洋溢,具备无可指摘的宜人性。为啥芭比会突然想到「死」?在她察觉「死亡」的前一晚,肯摔了个大跟斗,被送进医院「抢救」——这可能触发了芭比对于死亡的第一次真正思考:如果我会死——▨我还要每天戴上快乐假面,对所有人展露 8 颗牙齿的标准微笑吗?▨我不可以抑郁、低落吗?▨我还是要香香的、美美的,穿着高跟鞋,维持没有橘皮组织的外貌吗?▨我真的要每天晚上都唱歌跳舞举办芭比派对吗?▨What was I made for?我这么完美,却是别人的精致玩物,所以我来到这世上有什么意义?

...
我们想要活得有意义,却突然内心空洞地发现:自己身处的生活、工作、社交活动以「毫无意义的教条方式」被构建。就像那句歌词,「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与外部施加的压力不同,存在主义危机是一种内部冲突,是一个看起来过得好的人,也有可能遭遇的身份危机。当她想到「活着」这件事时,她感到生命缺乏意义,或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价值感到困惑。存在主义危机伴随着焦虑,可能会扰乱日常生活正常功能,导致抑郁。然而,这种存在主义危机感并非只有坏处。它能够开启心理学家荣格所定义的「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之路。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的,「通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核心线索」。芭比的心中冒出了「关于存在的焦虑」。这将促使她寻找真正的自己想要什么,从而发展为一个「全人」,变得完整和真实。02「所有女性的身体里,都有一匹野狼」象征虚假的高跟鞋 VS 进入真实世界的平底鞋,你选哪个?
...
「怪」芭比早就揭示了答案:你看似有选择,实则没有。因为女性一旦开启了自性化的道路,尝过了自由的感觉,就不会想要回到过去。罗比是一个见过真实世界的芭比,她对「父权制洗脑」免疫,就是因为她已经尝过了「真实」的感觉,哪怕这样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这也是出走的农村姑娘刘小样说的: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却感到满足。
...
▷《我叫刘小样》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想起荣格心理分析师 Clarissa Pinkola Estés 的那个美妙比喻:「所有女性的身体里都有一匹野狼」。即便她看起来温顺无害,踮着脚走路,把头发梳成公主的模样,她的心里也会存有野性的呼唤。因为「她」象征我们的原始欲望。是剥离所有创伤、痛苦和束缚之前,女性本来的样子。「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感受它,却未必能在光明中看清它」。在某些时候,女性可能因为混沌和无知与她失联,也可能在父权制的诱惑和规训中将她杀死。「但如果女性在失去她之后又重新找到了她,那就会永远跟她待在一起,甚至不惜为她拼死搏斗。因为我们终于明白,只有她,才能让我们保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末路狂花》03「拯救」芭比的女性主义联盟为什么「长椅上的老妇人」这一幕,如此重要?Gerwig 在采访中说:「我太喜欢那个场景了。一位老妇人如此温和,如此不受迫。一个慈爱的老奶奶(母亲、祖母等年长女性)看着你说:你做得很好。这就是我需要的,也是我想给予其他人的东西」。在历史上诸多童话和精神符号中,「年迈老妪」这种形象具有十分典型的象征意义——滋养本能与天性源泉。她没有年龄,因为她超越了年龄。她们是先知,知道一切跟女性相关的事情,能够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的波动,也能在精神层面上给予指引(Estés,1996)。电影中先后出现的两位年长女性,都在助推芭比「成为自己」的旅程中,扮演了这一意象:1. 创作芭比的女性 Ruth Handler:无条件的母爱 & 精神向导
...
Ruth 对芭比说:我在创造你的时候,对你是没有要求的。你成为自己就好了,如果你想变成人类,不用经过我的允许。母亲们总是呆在原地,是为了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但我有义务告诉你,成为人类可能面临什么后果。允许(而不放任)孩子做自己,提醒前面可能有什么危险,并让她为自己承担责任。这已经是「足够好的妈妈」。2. 长椅上的老奶奶:女性群体之间的看见、承认、联结
...
到了电影结尾,芭比决定踏上英雄之旅。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包括母亲、长椅老奶奶、芭比乐园的姐妹、真实世界母女(葛洛莉亚和萨莎)和艾伦在内的女性主义力量,都曾助她一臂之力。「成为自己」是可怕且令人胆寒的。因为人们常常「宁可做幸福的奴隶,也不愿做需要承担责任的自由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芭比选择了向死而生,因为拥有死亡的那一刻,生命也开始有了意义。是死亡焦虑「拯救」了芭比。但芭比不是一个人。????死亡会毁灭我们,但「死亡的意识」却能拯救我们——欧文·亚隆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封面:《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