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声明:豆瓣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

以下共两篇《电影手册》关于《裹尸布》 的评论:第一篇发布手册2025年4月刊(法国25年4月公映),作者Élodie Tamayo;第二篇发布在手册官网(24年戛纳电影节后),作者Olivia Cooper-Hadjian。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819期-2025年4月刊

原文标题:墓穴账户【Les comptes de la crypte】

原文作者:Élodie Tamayo

...
《裹尸布》大卫·柯南伯格(图源《电影手册》)

译文如下:

“放心,它是加密【cryptée】的。算是个双关”,一位鳏夫对吃惊的约会对象调皮地说着,同时向她展示了一段亡妻的影像:既被埋葬【enterrée】又被编码【encodee】。什么是“crypte”?当然是指墓穴。但这个词也指涉其他隐秘的活动和孔洞:解剖学上的(深入黏膜或扁桃体)、昆虫学上的(如盘绕在其他生物体内的寄生昆虫)、形而上学领域的(这个词指灵魂深处)、符号学中的(难以破译的信息)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比如隐秘法西斯主义)。《裹尸布》源于对2017年因癌症去世的卡罗琳·柯南伯格的哀悼,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影片都延续了导演的隐秘【cryptique】诗学。

卡什(演员文森特·卡索宛如导演的分身)发明了一种核磁共振仪般的裹尸布摄像机,它能让我们能看到挚爱之人的遗体。这个工具通过应用程序连接到个人屏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让他能够与爱妻贝卡(黛安·克鲁格饰演)保持联系,得以追随她进入坟墓——至少在视觉上如此。作为科技墓地的负责人,这位丧亲者依然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全球各地的墓园推广其发明。影片开场——镜头从墓穴的孔洞推向口腔的孔道——就已确立基调:挖掘神秘并使其显现。

...

“22世纪的浪漫主义者”(详见第816期访谈)【可点击查看】中,柯南伯格将古老的想象与当代密码学相融合,把葬礼传说与数字账户相关联,并在忧郁中渗透着讽刺意味。自媒介诞生之初,屏幕便与幽灵结缘,最早的观众将动态影像视为某种运动的遗体防腐术。《裹尸布》延续了这段将电影当作殡葬技术的历史。人们早已忘记,在美好年代①医学影像曾被赋予某种浪漫乃至情色的维度——在此,被柯南伯格的敏感所重新复活。

1896年,第一张X光片呈现了伯莎·伦琴戴着婚戒的手②。那枚戒指犹如骨骼的增生,将婚姻的信物定格为死后的预兆。某种怪癖将X光等同于彻底的裸露,使对象(通常是女性)的生理结构暴露无遗。《裹尸布》中的恋尸癖式窥视欲承袭了这一传统,将对他者身体的爱推向极致,直至其支离破碎、骨肉损毁。因此,黛安·克鲁格的裸体便被包裹在这种满溢的关爱之中。

如果对医学创伤与法医观测的迷恋让人想起《欲望号快车》中的肉体/肉欲【charnelle】伤疤,那么本片中所珍视的既是所爱之人的过去,也是其成为尸体的未来。也即超越死亡的爱,这种爱并非隐喻而是具体可感的。这个想法萦绕心头甚至令人不安,因为它迫使我们爱上死亡本身。“死亡即死亡,恒同于自身”,雅克·鲁博③在诗集《黑东西【Quelque chose noir】》中用迷离的韵律吟诵着——这部诗集是他对身为摄影师的妻子(在某个清晨,她被发现赤身裸体地死去)的影像记忆。

...
1996年《欲望号快车》大卫·柯南伯格

通过“头颅之窗【Fenetre sur cráne】”的视觉探索,柯南伯格的新作试图穿透紧闭之地、揭示隐匿之物。病重的贝卡被无情地交给医学,为了实验目的而被任由窥视与折磨;死后的贝卡又被数字工具所操控,其立体再现的影像被随意旋转和放大。至于墓穴这一原本隔绝于视线之外的空间,被改造成(摄影)暗房与放映室;原本用于覆盖与遮蔽死者的裹尸布,如今却像手套反戴般被彻底翻转,成为一种暴露甚至炫耀的技术。

这些高定风格的银色茧状物,在闲置时就如雕塑或奢侈品般被陈列在橱窗中。“等我死后/我要一件迪奥裹尸布”,鲍里斯·维昂④的《我是势利鬼》歌词如此吟唱。不妨调整下韵律:“葬我之时/我要一件圣罗兰裹尸布”。此愿得以实现:作为联合制片的圣罗兰公司承包了全部服装。这些既可感又有想象的创作,重新诠释了“成像”裹尸布的传统——从据说印有基督负像的都灵圣尸布,到据说曾擦拭并留有圣容的韦罗妮卡面纱之“真实圣像【vera icona】”(真实影像)。

当卡什这个角色否认这种传承——他宣称自己的裹尸布才是真实的,而基督教神话都是伪造的——那是因为他以科学的直接性取代了彼岸的幻想。他的设备并非将死者简化为理想和静止的影像,而是重现其变质/变形【métamorphique】的现实、持续追踪其分解的全过程。在《电影是什么?》中,安德烈·巴赞早已将电影描述为某种动态裹尸布:“影片不再满足于为我们保存被摄物的瞬间情景,就像保存得完整无损的在琥珀中数百年的昆虫……事物的影像第一次也是事物的时间延续,仿佛是一具可变的木乃伊。⑤”

...

然而,当科技墓地遭到亵渎、墓碑被破坏时,影片发生了转向,抛弃了原本的迷人装置。如果裹尸布印记影像源于同它的物理接触,那么柯南伯格的场面调度往往是去实体化和去物质化的。这或许令人沮丧,却呼应了哀悼叙事的某种内在逻辑。影像采用极具冷峻客观的质感,通过一系列不透明(极黑的T恤、熄灭的屏幕、原始的木质)或透明的均匀色块,淡化了墓葬主题。人物被浅景深镜头隔离在模糊的背景前,宛如视频在线会议的参与者。霍华德·肖用电子合成音效与管风琴编织成一曲弥漫四周的哀歌。

尸体的数字化特性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猜疑不断累积:这些影像是否被篡改?影像中是否嵌入了人造制品?数据是否遭到黑客入侵?影像用途是否已被扭曲?由于墓地亵渎所引发的妄想症,剧情转向了某种意识形态的隐秘层面,将否认机制与这些阴谋论相对立。身体的剧场让位于语言的剧场,通过无休止的新解读线索来延续《危险方法》的喋喋不休⑥。死者究竟是医生的情人还是实验对象,对科技墓地的袭击是因亲属的恩怨、还是环保组织的恐怖行为甚至是间谍活动……

影片起初被构想为一部剧集(每集设定在不同国家的墓地中),剧情衍射成异国-地缘政治【exotico-géopolitiques】的潜在可能,横跨加拿大、冰岛、匈牙利、中国与俄罗斯。这也意味着,每种(无论多么荒诞或令人不安的)假设都在试图填补死亡所留下的空缺,来为这难以承受之事赋予意义。柯南伯格意在揭示哀悼体验中一个极少被探讨的层面:它的棱镜效应。丧亲者(丈夫、妹妹及其他应对死亡的亲友)对逝者的记忆各不相同;逝者被解构成一幅由错置情感与记忆组成的拼图。因为本质上而言,死亡就是逃逸。她突破墓地的空间、侵占大量屏幕,再从这些框架中挣脱、化为突如其来的幻觉,最终摆脱一切试图将其束缚的界限。她的不存在比她的尸体幻象更深地纠缠着生者。她重塑着他们的梦境与欲望,并以记忆的沉积来覆盖他们每一段新的体验。

作为最初母体与模具的贝卡,不断生成自己消逝身影的分身与副本,以妹妹、AI替身(两个角色均由黛安·克鲁格饰演)或一位新情人的形式再生。这些幻象投射交织出一种梦幻质感,最初渗透在镜头间的衔接(真实的或幻觉的),接着蔓延到整个场景,使得影像风格难以界定。影片的视觉特效使卡什与盲人女子(何家蓓饰演)之间脆弱的爱情显得不自然,同时也暗示着另一重意义网络:在这场戏剧之下,涌动着隐秘复婚喜剧⑦的张力。

...

③法国诗人、数学家等,法国潜在文学工场“乌力波”的成员。

④法国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我唾弃你们的坟墓》。

⑤来自安德烈·巴赞《摄影影像的本体论》,采用崔君衍老师译文。

⑥《电影手册》编辑Olivia Cooper-Hadjian在戛纳电影节后所写短评(见下方的文章)如此写道:“阴谋论的怀疑与解释性的对话,让《裹尸布》延续了《未来罪行》的风格,但本片中繁复的语言更像是一种障眼法,在其背后酝酿着更深层的东西。在维持理论泛滥所带来的悬念并让怀疑渗透进所有人际关系的同时,导演轻声说着:真正的真相在别处。”

⑦同样可参考《电影手册》对柯南伯格的电影130周年访谈。

另注:

①2024年戛纳电影节《电影手册》对《裹尸布》的评分如下所示:

...

【FIN】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官网-2024年5月21日

原文标题:最真实的影像【L’image la plus vraie】

原文作者:Olivia Cooper-Hadjian

译文如下:

大卫·柯南伯格以往作品中那些锋利的人物总是设法剖开自己身体,探究其中是否隐藏着比纯粹机械构造更深层的奥秘,但与此不同的是,卡什(文森特·卡索饰演)在《裹尸布》中所提出的视觉形式是包裹性【enveloppante】的。然而,导演一如既往地将这一概念推向极致:这个男人追求一种凝视,这种凝视不仅能彻底包裹其对象(宛如被观看身体与观看身体之间的拥抱),又能如此执着地陪伴其对象超越死亡,见证其最后的演变直至彻底分解的全过程。

这项在卡什妻子贝卡(黛安·克鲁格饰演)早逝后被发明出来的视觉连结技术,很快就已遭到袭击:新一代墓园被系统性地破坏。这一事件引发了诸多猜测,每种猜测都像是潜在的叙事线索。阴谋论的怀疑与解释性的对话,让《裹尸布》延续了《未来罪行》的风格,但本片中繁复的语言更像是一种障眼法,在其背后酝酿着更深层的东西。在维持理论泛滥所带来的悬念并让怀疑渗透进所有人际关系的同时,导演轻声说着:真正的真相在别处。

卡什的兄弟以贝卡为原型创造了虚拟助手“宝贝”,其潜在的双重性【duplicité】显而易见,然而这个粗糙角色的存在,恰恰凸显了身体所拥有而虚拟无法企及的一切:当替身可以随意变换形态并无孔不入时,贝卡的身体恰恰因其不可逆性而被定义——这正是她的脆弱之处,也是她的珍贵之所在。

即便卡什从未触及妻子的内心深处,即便他无法明白妻子为何让他远离她的孪生妹妹特莉,但至少卡什熟悉她的身体。这具他所依附的尸体,是他的锚点:唯一的真相就是肉体,也即爱。然而如今,在他和这具将她联系起来的沉默身躯之间,多了一层影像,也多了一份怀疑:他在爱人骨骼上发现的增生,是真实的还是数字植入的?

柯南伯格所构想的“可视裹尸布”承载着伟大的激情,讲述了人类如何执着于真相并依旧渴望相信其存在的故事。而当这个圣杯①已严重腐烂时,这个故事便愈发震撼人心。

①译者注: Graal——耶稣于最后晚餐时所用,后又用之来盛耶稣自十字架上流下的血。

往期大卫·柯南伯格相关《电影手册》译文:

1.《电影手册》306期:Charles Tesson评《灵婴》(1979)

2.《电影手册》322期:Charles Tesson评《夺命凶灵》(1981)

3.《电影手册》816期:专访大卫·柯南伯格(电影130周年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