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

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322期-1981年4月刊

原文标题:科幻版该隐与亚伯【CAIN ET ABEL VERSION S.F.】

原文作者:Charles Tesson①

译文如下:

“陛下,为了直面您这样的对手,至少需要让上帝赐予我的这颗卑微头脑保持完全清醒。”——达朗贝尔

扫描者是拥有奇特能力的心灵感应者。被CONSEC组织鲁斯博士收容并治疗的卡梅隆·维尔,是组织的一员,也是博士最后的王牌。事实上,CONSEC是一个兼具秘密社团和工业企业性质的组织(影片的可信性②正源于这一平衡)。当这个组织启动扫描者研究计划时,却被竞争对手Biocarbon公司老板达里尔·雷沃克渗透——他企图拉拢所有扫描者,以此摧毁CONSEC。卡梅隆·维尔受鲁斯博士指派,负责接近雷沃克并摧毁他的网络。简而言之,这就是《夺命凶灵》的开头。接下来的故事则充满了起伏,剧本极为紧凑并保有持续的张力。

《夺命凶灵》是大卫·柯南伯格的第7部长片,这位加拿大导演(他坚持保留这一身份)在其国内遭受评论家的强烈厌恶,却深受观众和制片人的喜爱(他早期电影以极低的成本,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法国观众曾看过《灵婴》(参见《电影手册》第306期),而德雅泽【Dejazet】剧院的常客无疑还熟悉《毛骨悚然》③和《狂犬病》。

《夺命凶灵》是一部关于工业时代的惊悚片:讲述了两大制药集团之间的战争,关于一项发明专利(艾芙莫洛【Ephemerol④】)的垄断,以及子公司、父子和血缘关系等继承权问题。通过这个该隐与亚伯在其创造者——这些新的怪物(人类、机器和电脑)——注视下自相残杀的现代版故事,柯南伯格展现了最精彩的效果。《夺命凶灵》是一部关于对抗【rivalité】的故事:卡梅隆与达里尔之间的最终对抗,一个人脑与一台电脑之间无情的较量。正如那个扫描者当众展现其能力的震撼场景一样,每一次对决都会抗衡到底,而并非通过拳脚相加——保持距离并盯着对方,直到其中一方屈服并(字面意义上)炸裂。因为即使《夺命凶灵》展示的是通灵者或心灵感应者,但它们从未被作为一种超越身体的超人存在、迅速被观众接受的外在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因过于生理化而显得非人的现实。

所有这些现象之所以引起柯南伯格的兴趣,是因为它们通过身体得以展现,甚至明确依赖于身体:神经集中、突发紧张、心跳加速、血管膨胀、脑部充血等等。因此,《夺命凶灵》并不拍摄完整的身体,而是将某些器官(大脑、听觉、视觉)放大【hypertrophie】,拍摄与其他部分完全割裂的局部(头部)——如完全去性别化的卡梅隆。如果说其他导演在拍摄身体时,通常拍摄的不是上半身就是下半身,柯南伯格则总是将镜头对准大脑。正是这种始终将某个器官(例如高度专注的听觉等)基于前景的手法,使得有些许怪异(整个身体呈现出变形),并最终引发观众的不安。因此,偏头痛和头痛在《夺命凶灵》中被放大到极致:过多的噪声充斥在头颅中(电影的极佳音效)直到完全饱和。

在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中,那种能被真实体验的真正恐怖,只存在于身体之中。尽管最先吸引注意的并非身体缺陷或(怪物般的)畸变,但身体始终是构成恐怖的核心尺度。其独特之处在于,仅凭医学本身就足以让任何身体显得恐怖:外科医生的目光,将身体置于特写下的生物学视角。如果身体是一种测量单位,那么它始终是不稳定且无限延展的,因为它的器官可以将其推向各种极端状态。正是这些受器官异常增生影响的身体状态,在柯南伯格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因为最大的未知并非画外的他者或怪物,而是身体本身及其内部的失调:当发现体内的某种东西(如在X光透视下)一旦暴露在眼前,就会令你感到极度不安。这是最隐秘的。《毛骨悚然》中通过接吻在人体间传播的怪异寄生体;《狂犬病》中替代衰竭内脏器官的失败组织移植所引发的灾难;《灵婴》中愤怒情绪转化为皮肤脓肿,最终催生出一个以复仇为目的的胎儿。

尽管《夺命凶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种恐怖(由器官所引发的、对身体强烈的近乎本能的厌恶),但影片将关注点从身体状态转向身体能力(具体而言是器官的能力)——仍然坚持关注身体能力的应用及其后果:人的能力完全限制在身体可能性的范围内。然而,如果身体是所有器官的总和,那么并非所有器官都受制于身体。因此,它们具有不可估量的力量(身体承载着器官,但器官却超越身体,甚至最终与之对抗)。这正是焦虑的根源。因为事实上,扫描者是一个没有身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器官(他的脑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个器官的故事:它异常而自主地发展,持续控制并威胁着其他身体。

如果柯南伯格电影中存在一种真正的恐惧,那就是身体完全服从于某个器官,最终与之同化甚至变成这个器官。我们想起《灵婴》中的那些怪物,那些(字面意义上)成形的器官。归根结底,人可能变成一个无身体的器官⑤,或者说人的整个身体被一个器官所取代。从这个角度看,《夺命凶灵》将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一个人的大脑突然间——确实可以这么说——变得不受控制。

注:
①译者注:《电影手册》第306期上,Charles Tesson写过柯南伯格电影《灵婴》(1979)的评论,柯南伯格下一部影片《死亡地带》(1983)的手册评论同样由Tesson所写。
②译者注:可参考作者Charles Tesson在评论柯南伯格《灵婴》时所写的:“有一种名为银屑病的皮肤病,其特征是在情绪剧烈波动后爆发皮疹。《灵婴》基于这一情境的可信性,充分挖掘其虚构的可能性”。
③译者注:2002年《电影手册》565期写过《毛骨悚然》有关文章。
④译者注:柯南伯格自创的词汇,可能源于英文词汇ephemeral——短暂的。
⑤译者注:“无身体的器官organe sans corps”,或许与德勒兹/加塔利的概念“无器官的身体Corps-sans-organes”有关。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