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伴侣》成为了我第一部看的2025年上映的电影。先前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很高,因为在外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口碑,并且以惊悚元素作为噱头,很好地迎合了恐怖片爱好者的想象。

只不过实际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哪里不够尽兴,虽然类型元素上的表达相当扎实,调动了大量相关的元素去强化趣味性,可是叙事逻辑、角色塑造和主题深化还是只停留在了最浅层的表面,相较于同类型电影没有太多更具穿透力的挖掘。

...

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半科幻的年代,机器人可以自由定制,并且迎合人类的各种需要和想象。在类型混搭上的表现是出色的,不仅有浪漫喜剧的元素,同时还加入了惊悚片与科幻片的处理手法,几种风格在影片当中相互交错,并且叙事重点不断转换,在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还保证了相当程度的新鲜感。

《完美伴侣》全片的主色调是粉色,这一视觉元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年前的电影《芭比》。两者在主题上具有一定的呼应性,尽管所处的叙事语境截然不同,但都涉及商品化女性形象的讨论。

...

在《芭比》中,芭比是供女孩把玩的玩具,背后更是承载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她作为被设计出来的理想女性形象,并不需要拥有独立思想,唯一的任务是满足客户的幻想,让她们在芭比的世界观中体验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幸福。当然,肯的存在也是如此,他与芭比做配,其实也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于爱情的想象。然而,这种幸福本质上是由商业逻辑构建的,是一种对女性主体性的规训。芭比既是消费品,也是文化符号,她的价值由市场决定,而非自身定义。

与之相比,《完美伴侣》中的仿生人可以被视为芭比的科技变体,只不过这一次,主要目标客户变成了男性。仿生人,无论男女,同样作为一种物存在,他们的身体、性格乃至情感都是通过参数调控而得来,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塑造。这客户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扮演上帝,赋予仿生人“个性”,却始终未曾赋予他们真正的主体性,他们所做的选择,都是背后操作过的结果。

然而,与芭比不同,仿生人的核心功能更加直接且功利化。她们的主要存在目的并非提供“幻想中的幸福”,而是满足男性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即性与欲望。这一差异或许揭示了男性与女性在消费观念和文化建构上的根本分野,如果说芭比代表的是一种对于完美女性形象的塑造与规训,那么仿生人则象征着技术进步下对于女性彻底工具化的终极呈现。

...

故事采用了典型的“林中小屋”模式,简单来说一群人前往偏远的郊外度假,结果遇到了连环杀人案。这一设定在惊悚片中极为常见,并已成为一种类型片的固定范式。郊外的广阔使得影片得以展开大规模的追逐戏,且它的偏僻意味着警方难以及时介入,受害者被置于一种封闭且无助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强化恐怖氛围。除了《林中小屋》之外,比较老旧的如《德州电锯杀人狂》《鬼玩人》,近几年的《X》《非礼勿言》,几乎采用的都是这种路子。

不过《完美伴侣》比较不同的是,故事时间多发生在白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惊悚氛围,使得影片摆脱了传统恐怖电影依赖的阴森、幽闭空间,转而采用更加明亮、开放的视觉风格。其中还加入了大量的喜剧元素,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调和了探讨人工智能话题的严肃性,避免了较为沉重的基调。

...

《完美伴侣》的核心主题与索菲·撒切尔的上一部作品《异教徒》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围绕着“控制”展开,探讨男性暴力与权力操控的关系。影片最受讨论的部分,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出现在结尾处。即便Iris获得了完全自主权,Josh还是能够用身体上的先天优势控制Iris并获得话语权。控制方式从较为科幻的技术工具的外在施加,重新回到了传统意义上的更为直接的身体掌控,即便破除了技术的魔咒,还是难以在男性/人类的体系当中得到生存空间。

...

然而,在仿生人亦或是女性觉醒这方面的设计,漏洞其实是比较明显的。Iris拿到了可以控制自身参数的手机,将智力调到了百分之百,本以为她会变成“超人”,用高于所有人的智慧去躲避这场robot hunting,结果她的行为模式跟原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高智商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思维突破。甚至到了最后,她掌握了武器,依旧惊觉男性对她的控制已被内化,她无法对他进行任何形式的反击,因为情感依恋的内在作用力十分强大。

...

Iris上一秒还无法摆脱Josh的控制,临死前终于想通,捡起身边的武器杀掉Josh,获得解脱。这种设定其实显得全片所想要去宣称的女性意识显得极为脆弱,她的自我认知与情感体系仍然建立在Josh之上,仿佛只要女性不再爱上男性,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此外,Iris的身份构造也充满悖论。她的出生记忆停留在一段被人工植入的记忆之中,即二人与Josh在商场邂逅的情节。这意味着,她的生命缺乏真正的“前史”,没有成长的过程,也没有自我塑造的可能性。令人无法接受的事,她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仿生人,杀掉了客户/主人之后,坦荡地接受了新的身份,开始新一轮的生活,试图去探索从未有过的自由。

可是,Iris却从未对自身的存在本质产生任何质疑或追问。她只是简单地接受了自己的“一无所有”,既没有进一步思考自身的主体性问题,也未曾对自身的处境提出任何挑战。更何况,影片并未深入探讨机器生命的伦理困境,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议题都被忽略。这种缺乏哲学深度、空洞却表面的爽感,将一切复杂的可能性扁平化,提供即时满足,或许正是当下流行文化所需要去迎合的观赏体验。

在这样的叙事框架下,所谓的“觉醒”更像是一种经过计算的情感刺激,而非对女性、对仿生人存在本质的真正探讨。

...

个人评分: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