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棋士》之前我确实以为这是一部犯罪片,但看完第七集,我突然想拍腿叫好,砸吧出一点主创的野心来。
确实,从第一集开始,整个片子的风格与如今的爆款剧完全不同。故事点推进得慢,但怼着人物的表情和特写多,这几乎可以说是和当下被网文、短视频、短剧的密集刺激下的观众感官习惯背道而驰。显然,主创并不满足于快餐式的爆剧,而更像是在做“剧情”类的戏剧。

另一个直观感受是“真实”。从女演员的皮肤状态到发型、妆容和服装,从肯德基古早的品牌形象到摩托罗拉的豪横,有种2000年前后的原生质感,而不是“复古”。更戳我的是被绑架的秦晓铭尿裤子、崔业捏着鼻子洗裤子——说实话看很多绑架桥段我总会冒出疑问:拉撒怎么办?这次真的是隔着屏幕都仿佛闻到了臭味。
但这都比不上第七集带给我的震撼,把看之前几集时的一些疑问和猜测都给我圆上了。而且我发现创作者就是喜欢在很细小的不经意的人物特写中埋下伏笔,而不是主流的在故事进展里埋伏笔。
所以我忽然觉得,主创们对《棋士》的定位,其实应该是极具讽刺意味的黑色喜剧,而且是从片名就开始讽刺。
棋、棋手与棋士
崔业作为围棋业余选手,从第一集开始,他所获的大奖都是业余比赛,所以只能称得上是「棋手」。
从这里开始主创就已经开始明晃晃的讽刺。而更讽刺的是,明明从小被当做好苗子培养,断送他职业选手道路的比赛,崔业却输在了不懂棋盘外的规则。
「棋士」还有第二层讽刺。通常“~士”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都被当做习惯性的尊称,隐含着品格高尚的意味。但崔业从一出场就是窝囊的形象,与伟光正毫不沾边,更不用说后面开始犯罪了。即便他棋艺再高超,但配不上「棋士」这个称呼。
你看,仅仅是片名,就暗藏杀机。我估计主创一定有喜爱围棋的人,把关于围棋的隐喻用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通常,我们对围棋的第一解读大致有这些:“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攻守捉放”、“对错得失”、“步步为营”……围棋对弈本就富含哲学深意,这些呼应也都可以在剧情里找到,甚至每一集还都带了棋招来点题。不过主创的这盘棋其实下得更大。
比如说,第七集。
少年宫的围棋课上,崔业左手边的课件,描述的正是他当下的境况。此前几集的课堂里只扫过了委顿的老师和散漫的学生,这一场里却数次给了幻灯片近景、特写,时长足够观众看清上面的字。

而崔业右手边的棋盘,被他用来教学生棋盘外的围棋哲学。这部分恰恰成了崔业引导王红羽那一局的铺垫,即利用人心设局。真正的讽刺是“输了就是赢了”。从第一次跟王红羽下棋,崔业因钱故意放水,输了棋局,赢了钱给儿子治病,但同时又输掉了尊严;而设计王红羽的那盘大棋,崔业赢了,可又在人生的棋局里越陷越深;而王红羽以为他赢了,却不知掉进了崔业以棋盘设下的陷阱里,全盘皆输。“看似”“实则”的反转,恰恰又构成巨大的讽刺。
他崔业从小就看得懂人心,甚至可以说从小就擅长把人心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间。
那为什么你的日子会过得这么窝囊?
阴暗爬行的崔业
刚看第一集的时候我以为王宝强只是又一次毫无形象包袱地饰演一个窝囊的男人。但我错了,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崔业不是窝囊,也不是其他人嘴里的清高、固执、不懂变通。他的一脸衰相也并不是面临离婚、落落不得志的低沉。这皮相之下还有另一层。
从哪里开始的呢?应该是从小崔业对弈那一幕开始,到溺水被哥哥救起后对哥哥说“我喜欢下棋”。

他的脸上明明看不出对围棋的喜好,没有闪闪发光,也没有“心流”模式的沉浸,只有痛苦面具。却对哥哥说自己喜欢下棋。
当时我就觉得,崔业并不喜欢下棋,他喜欢的是赢,但又不仅仅是赢。他知道送他去学棋家里的牺牲——父亲的棋盘要当了换钱、哥哥得进厂打螺丝,才能供他学棋。如果只是简单的为了赢,为了得到家人的认可和他人的认可,那么在全家全力支持他,却没混出名堂后,是会内心有愧疚;是会对当年那个对手心生不忿;是会在第一集表彰会上高低挺直腰杆讲两句或者不满领导的态度的。
你看,它对结果成败并没有那么大的在乎。他在乎的是过程里所有人都把他捧在手心,放在第一位,被重视的感觉。
没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点NPD人格——自恋型人格障碍。他的家人就是他的吸血包,他表现得很无害的模样,却把责任全都推开——这一点在第七集他哥也戳穿了。
我看弹幕有很多人说崔伟这个做哥哥的为什么控制欲这么强。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崔伟就像是一个超厚的血包,他自认为是哥哥,能帮弟弟的都帮一把;恰巧弟弟成天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所以才会更多管着一些,就会显得控制欲很强——但实际的好处都是崔业得到的。
而且,虽然现在剧情没有直白揭破,但从银行铁皮柜上的吸铁石这个桥段可以看出,崔伟不会下棋,从小就排斥,但是他从小看着崔业和父亲下棋有一定的了解。崔伟对于磁吸板是棋局的灵感来源于他女儿在办公桌上练习崔炎高给她布置的棋谱作业,而崔炎高的棋谱来源于崔业的教学,通过很多的暗线又联系回崔业身上。而崔伟看出这像一盘棋局后找身边最懂棋的人:崔业了解棋局意思,却不知这正是崔业所下之棋,这是讽刺点。
其实,崔业在围棋上的天赋,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那么高,在父子对弈中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儿子的天赋是真的好,甚至可能比他高。
崔业也并不是真的在乎输赢,他在乎的是自己要成为主角,不能被强于他的人压上一头。
崔伟出息了,这话从母亲嘴里出来,崔业怨恨了;某种意义上也是他明知哥哥是警察自己还要在他眼皮子底下犯罪。
王红羽最初那盘棋是自己让棋高明,表面上不情不愿,但崔业心里是有“棋高一着”看不上对方的得意在的。真让他决定对王红羽下手的是“大师班”。是他自以为聪明天才的方案在人家眼里一文不值的时候,是人家的方案就算说给他听了他也做不到的时候,是他又被王红羽利用下了一盘大棋后,他要证明自己比他更厉害。
至于为什么崔业会和金夏生合作走上犯罪的路,很简单,因为金夏生尿裤子了。这是一个永远成不了主角的小破孩儿,和小破孩搭档,崔业成了绝对的C位,这让他的自恋得到极度满足。他还有极好的理由——是为了给儿子治病所以要搞钱。
但,崔业做的这一切真的是为了给儿子治病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吗?
我觉得并不是,他享受的是这个过程,在这一场犯罪活动里,他是绝对的主角。
他当然胆小、窝囊,所以才会在信用社里主动说自己有办法帮抢匪逃脱——其实当时的情况挨刀虽然有风险,但抢匪并没有真的想杀人,可崔业不敢。但指挥着抢匪,好似军师一样帮他们逃脱的自恋满足,又在听到绑匪分赃计划后产生危机。
绑匪分赃内讧也罢,分完各自回家也罢,都没有他什么事儿。当然也不能等车开太远,那他就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强抢方向盘多少是有点赌,但也不得不赌。
但是当他以为独自生还,一万三拿不到,拎钱袋走人时其实内心时获得巨大满足的——如果小破孩没出现,如果不是练功钞而是真钱的话,那他崔业可不就是神机妙算天衣无缝了一把?
然而他毕竟只是个稍微聪明点的普通人,算不得天才,也没有极好的运气。当他还沉浸在自恋满足中时,噩耗就接二连三来了。
试想下,如果他真的是为了儿子的病铤而走险,当他知道一整袋的不是真币只是练功钞票时,情绪还能这么淡定?就算不至于像金夏生这么激动,至少也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
他没有。
所以在我看来,崔业这个人完美诠释了“阴暗爬行”。他内心的自恋与表面的窝囊形成巨大反差,但他的自恋是配不上他本身的能力的。他会把身边能利用的人都当作工具人来看待,这种骨子里的自恋会让很多事物在他眼中、口中是扭曲的、矛盾的。这点剧里有很多细节都在不经意地透露给观众看。比如离婚,母亲说“你看不起她”,崔业说“是她看不起我”。这倒打一耙的三言两语,很真实,没有用过多拉扯来展现,但阅历丰富的人一下就能体会到这里的“茶”味。
二胎教育警示录
猜都不用猜,崔业的结局不会好。最后他可能会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可能会怪爸妈、怪哥哥、怪夏生、怪儿子。我大胆猜测一下,事败之后会有一幕充满张力的情绪爆发,我也期待着王宝强的发挥,崔业这个人物确实有点意思,值得他花心思去塑造。
最后半开玩笑地说,《棋士》的亲兄弟对手戏让我联想到了“二胎教育警示录”。
崔氏二兄弟大概是70后,多兄弟姐妹很正常,2000年左右的孩子则是独生子女为主了,而现在,当年的独生子女也开始为人父母,可能很多会有二胎、三胎。我身边的朋友也普遍说到二胎孩子会比一胎更会“揣摩上意”。
在发展心理学上,家里有几个孩子,以及是第几个孩子,对人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区别。
老大在弟妹出生后很多会有自己的家庭资源被分被掠夺的感受,如果本身敏感且之前备受宠爱,父母就需要注意公平均衡分配资源(包括物质和精神),还要会引导兄弟关系。
而排行后面的孩子有些会有很强的“掠夺本能”,会本能地察言观色,以获得父母的关注、爱和资源倾斜。
崔业和催伟的关系,或者说人物角色是符合亲子规律的一种呈现。尤其是当家里有一个孩子特别优秀时,另一个孩子的心理建设就非常重要了。可以看得出,崔伟的性格就是很招人喜欢也很靠得住的,可想而知,打小他就受大人们夸奖,那么崔业想要竞争大人们的关注和资源,就必须依赖“有天赋”的围棋。他想学棋,但他并不热爱围棋,这是我非常强烈的感受。
70后的父母普遍是没有亲子教育的概念,也不存在什么儿童心理建设的概念。但现在不同了。或许因为这样,看着兄弟俩的黑白对决,我脑海里总会想到是不是也在提醒现在的父母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
很有意思,也很期待崔家的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