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
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片则大相径庭。各个方面像话剧一样,今天看来更是格外板正,尤其是那话剧腔-略有不适。当作喜剧小品来看或许还可以,一场谎言和猜忌引发的闹剧,从铺垫酝酿到高潮,再到救赎式的大团圆和煽情结局都不在意料之外,和“太太万岁”形成呼应。唯一惊艳的一笔莫过于结尾最后一句台词形成的闭环-意味深长且结构完整。
剧本还不错但(或许配合上视听)中规中矩,埋下伏笔然后拆穿,都市家庭恩怨纠葛,还有点黑色电影的味道,但和同期好莱坞还是有差距。但若和今天的小品相比,则又显得高明多了。
从剧本到表演,每个细节都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都缺乏自然和灵性。不仅不够电影也不够生活,生硬刻板且视听引导过强-信息量不够,直白甚至有点肤浅,没有余味和纵深可言,这可能和时代局限有关。
pa.前半个小时在电脑看的,换到大银幕和现场后活跃许多也亲切许多,原先粗糙膈应的感觉消失了。
台词、选角和表演还算典范-从当时话剧的角度来看。人物典型,但不够立体,主角张伐有点朱时茂的俊逸但是拘束,而石挥饰演的老丈人-颇有陈佩斯那股灵气-倒是鲜活丰满。
最大的乌龙莫过于把男主认成了石挥!!!-尤其是在石挥的展映上。但他黑白年轻照太帅了,完全和片中丈人对应不上,谁能想到他演了这么一个最精彩的配角。就像闭幕后一位老人所说“石挥演得太好了,拉别人一大截。”-另一个人问“谁是石挥?”
ps.一查才知道石挥居然兼任导演和演员,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要深挖。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6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7.4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3
25.5.14小西天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重温《盗梦空间》 -管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空间”和“归家”母题
⭐️ 公众号图文版:重温《盗梦空间》-管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空间”和“归家”母题 - 微信公众平台评分:B-,6.5+(五星改为三星)前言:这部曾经唤起世界性的集体猜谜的诺兰“科幻神片”距今已经十年了,作为经典似乎还不够远,但作为席 ...
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美学和现实互文 公众号图文版: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众平台1️⃣简评与观感《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90年代的两部现实主义杰作,二者不仅在情节、风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后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
简评-第五代发轫作
C 5-简评:观影体验实在很一般,影像贫瘠不堪、情节一样僵死无力,镜头毫无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镜头间也不具张力。播音腔的配音,样板戏的表演,摄影的确有新意,但总体上十分鸡肋-节奏不稳、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段才会产生出 ...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