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组织的第一周校内观影团放映影片为三宅唱导演今年的新片:《黎明的一切》,本期很高兴邀请到了三位观影团的嘉宾,同样也是影视专业的大学同学们,来共同聊聊关于《黎明的一切》。

【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电影壹号文件》中收听本期播客节目】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电影贰号文件”,欢迎关注】

...

主持:

齐马不很蓝

嘉宾:

黑海:“不搞电影搞抽象”

李佳辉:“我知道我不知道”

殷林褀:“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

PART ONE
【关于电影的评分】——它就像一个个碎片,把玻璃拼在你的面前,用恬静的叙事方式将宇宙,将人类命运关系的命题浪漫化的抬高到了哲学和文学的高度。

3.5星

“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是一个反商业,反类型,反题材的东西,这种这种议题是很大众化的,是一个我们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议题,是一部很真挚的作品,是导演个人很真诚的流露。

人物关系间的这种暧昧是在影片中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每个人相对独立,但每个人又互相联系,有自己的真实。但是同时也是这个片子所表现的,它一定会牺牲很多大众口味,更加注重作者的个人表达。”

...

3星

“从剧本上来说,就像是看了一本小说,从第一章到第十章,按顺序的给他工工整整地拍下来了。这个小说是没有什么故事性的,像是一个记录性的感觉,而剪辑手法也是每段每段很碎的一个生活碎片。这种带给我两个感受——一种感受就是让我无法沉浸在这个他的故事当中,但反而让我站在了一种上帝视角一样。第二就是影片的工整,故事性很弱,但我也比较欣赏这种反好莱坞式的这种叙事。”

4.5星

“会让我想回味,看第二遍的片子。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电影风格,类似于《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类型的一部影片。差的那0.5主要是我没有和这部影片的一个共情。这部片子并不是想说这两个人怎么样,而是想说这个社会。星象仪的设置非常好,我很喜欢这段设定,它更多的像是一种审视自身,对于社会,对于宇宙你自身的位置的审视,然后自身救赎。”

PART TWO
【关于片名】——《长夜尽头的微光》vs《黎明的一切》

“我更喜欢《黎明的一切》,《长夜尽头的微光》给人有黑暗吞噬掉希望的前兆,进入到末期阶段。但这样的感觉其实并不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片子最后的结局是上扬的。生活还会继续,我们还会存在,但是你怎么处理?它是个未知的。”

...

“我更喜欢《长夜尽头的微光》,它更符合我对看完这篇影片的整体感受——无力感。孤独的,漫长的,无力的,但又是优美的。无力中的挣扎与希望,经历过长夜才能感受到希望。”

PART THREE
印象最深的画面or镜头】——电影语言:给予你足够的想象空间

“人物设定,这个片子里的所有人物是很鲜活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一定是有伴随着他的一种人物联系,一种关系而存在的。导演为了让这个东西看起来更加真挚,更加细腻,更加生活化。他把这个人物安排的是丰满的,而不是说像卖座艺术片,他的人物是很很影视化的,就是它很薄。”

“男主在的地方会光效,会勾起我本身的一种触动,导演是把这种宁静,祥和,静谧的东西体现出来了。”

...

“第一个是细节的生活化的描写,女主买面包等场景,给人真实感。其次是每个空镜头下划过的电车,有时候像画面右边跑有时候向左,我觉得他可能是想说一个周期性的问题——习惯,男主与女主人生轨迹中的一个周期性。每一个小点给我的触动是比单一场景更多的。”

...

“虚假星空的场景——头轻脚重的感觉。这个片子,它前面所有的片段都是在一种铺垫,直到最后一刻可能才有一种爆发。在整个观影过程当中,我几乎都没有太大感触,就直到最后在一片人为的星空之下,那个场景之下,然后去思考了一些人类情感与这个白天黑夜与黎明夜晚之间那些关系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点,如果他的设定是真实的星空,比如说把这帮人去拉到了一个真实的星空之下去拍,那我反而会觉得很造作,但好就好在导演最终还是把这场煽情戏拉回现实,他最终是告诉我们,是一个人为的,一个虚假的情况下去做了这么一个意向。这种强大的割裂感就一下子可以把现实中的人类的真实状态和虚假的星空对比起来对。产生更大的一种落寞感,一种距离感,还有一种孤独感。这部电影它其实它并没有给出所谓答案,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亲戚之间的关系什么样的,一旦画等号或怎么样,他其实也没给出这种答案,它其实更多的是呈现一种微妙的状态。”

...

“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就相当于要拍一个瓶子,三宅唱导演他会把瓶子像拼图一样给你拼出来,他很尊重观众,不会告诉观众说我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同时也很尊重这类群体,给我一种整体的真实感。我很喜欢这种客观的呈现,而不是主观的强加思想给你,这与观众不一样的互动的一种方式我很喜欢。”

“片子的节奏,像是一首歌一样。从开场到人生的进入,再到桥与副歌,导演对于剧本的把控非常厉害。这部片子在每一场戏中都能看到很多导演设置的细节。就比如说男主,他只要在家,他就在收拾房间,甚至会忘记接电话。他每天都在干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很心酸,因为他没有办法出名,他没有办法在外面吃饭,没有办法坐电车,只能自己孤独地回家。这些地方其实是我们看不到的,但导演在前期工作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拿捏,是我非常喜欢的点。”

...

“导演选用PMS和这个恐慌症这两个人。按理常理来说是其他导演会着重去描述这个病症和这病症带来的痛苦,把这个东西会更加立体化。但是三宅唱的处理方式是有点平淡的,是比较很克制,他很平静的叙述这样过程,他不仅把这两个病症体现出来了,还体现出来当代年轻人在日本社会的压力,而且体现了比方说中老年人,在这个日本社会压力。他是把这样的关系展现容会贯通的很好,就他不仅仅只是在传达这两个病症的人。借用疾病之手,通过各种的典型例子,把其他东西展现出来了,给人很平衡的感觉。”

...

PART SIX
【影片的争议——台词表达与配乐/故事性与叙述性】

“全片只有一个配乐,大量重复运用配乐我个人是很不舒服的。配乐作为电影当中最投机的一种去拉近观众情绪距离的这么一个方式。还是需要比较巧妙的运用。片中有很多没必要的一些情绪渲染的点都运用了配乐。给人一种导演想强行拉高情绪的感觉,告诉你这个地方你就必须要要煽情一下,或者要情绪,要思考一下之类的,会有这样一种被控制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配乐的妙处和这个影片的节奏一样很平,而且我觉得他没有用配乐来煽情。他的配乐可以说是与画面相匹配。”

“虽然我们现在是学生,但同样也作为一个青年电影人,我们在拍一个片子或看一个片子的时候,一定要带有自己的这种个人的思考,前辈们是怎么做的,那我们该怎么做,以后我们要怎么去发展,去做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片子,这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关于故事性薄弱的一个问题,他对我的触动性没那么强,我也必须承认关于宇宙意象这种传递的过程导演的表述不够有力,但是这种寡淡的,散文性的表达正是导演想要的感觉。这是导演想要凸显的从个体到群体的一种黯淡的渺小,这本身就是无力的。”

...

“创作方面的收获,因为这是小说改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都有非常非常多的小说改编电影,当然真正好的其实就那几个,这部我觉得算是中上,因为我没有看过原版的小说,但是他这个表达方式和最后传递的价值观。对我来说是我觉得可以接受的。所以就是在剧本创作上,对于一个人物的把握,真的是需要好好的去打磨的。”

...

“会让我更大胆的创作,因为这部影片的表达非常私人,那也会给我一种那不妨自己的创作也更大胆一点的感觉。”

我们需要像三宅唱这样的导演出现,也需要这样的电影出现在影视产业当中,这样的实验性与探索欲或是创作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尊重与实践的。

编辑:鱼鱼,齐马不很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