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一二 · 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奠定了成濑地位的作品令人意外地像一篇D.H.劳伦斯短篇小说那样柔和但不妥协,在你没有想到的地方有力地结束(我一直记得读完《牧师的女儿》那一刻不可描述的感觉)。我爱每一个成濑的女主角,他的电影有一种难以捉摸的方式把她们塑造成浮于历史甚至整个经验社会云层之上的自我意识的海鸥*;这里,奇异的是所有这些在古老的条件下(可怕地发响的混音,可疑的剪接设备)没有丝毫失去它们清晰的自己,哪怕这是(像女主角那样)几乎很次要、很淡的清晰。我无法解释为什么电影里的乡村世界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像早期雷诺阿)……奇怪的是,写了这么多,我一点也没有触及到电影的叙事主线,也没有触及它的欲望。这是一部走神的电影。

*(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的插入语)林芙美子的小说(我看过《浮云》,那是看完电影之后,但我仍然受了极大的感动)也有这样的气质,在某些时刻生命的微光使其余一切都不复存在:自然,就像费里尼一眼就看见卡萨诺瓦和佩特罗尼乌斯那样,成濑也找到了他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