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怀给10分,西弗100。
就用这部“史上最烂导演”的传记片纪念西弗第100部电影吧。
大概在去年6月,心血来潮开启了一个关于“观影/阅读”的所谓“西西弗斯”计划,原本以为看100部片子顶多也就花个半年时间,没想到400天过去了,才堪堪完成。再次证明了我的拖延和自不量力,与懒惰和命运的博弈或将是我一生的课题。这部片子是研一上电影理论课时mark的,拖了5年才看完,不胜唏嘘。
关于电影,有篇长评写得真好:“上帝给了他对电影的热爱,却没有给他一丝拍电影的才华”, “人们总是称赞‘屡败屡战’的精神,却不喜欢‘屡战屡败’的结果”。人啊,就是如此,渺小、孱弱、穷尽一生寻找着所谓意义,总是自不量力地与上帝和命运抗争,或许尽头不过空空如也。ED伍德无疑是个奇人,他一生所拍皆是烂片,但其精神却激励了无数后辈。他仿佛导演界的堂吉诃德,为了虚无的理想一次又一次发起冲锋;又仿佛电影界的西西弗斯,不知疲倦地推动着毫无结果的命运巨石。
蒂姆伯顿刻意使用黑白片+传统的运镜手法去营造好莱坞黄金时代末期的年代感,片中质感粗粝的角色对白和宏大的交响团配乐运用更是点睛之笔。
影片讲述了ED伍德拍摄两部经典大烂片《忽男忽女》和《外太空计划9》的前因后果,从如何阴差阳错变成导演,被投资人要求3天写出一部剧本,到怎么忽悠各种甲方和演员,攒齐班底开始拍摄,过程充满坎坷离奇和荒诞。影片对两部电影的还原简直吹毛求疵,如《忽男忽女》中为影迷津津乐道的女主起身递毛衣的场景:


再比如,《外太空计划9》中的的女吸血鬼形象:


以上,从电影角色形象到场景布置都可以以假乱真,其他配角也是如此,可谓煞费苦心。
其实本人一直对约翰尼·德普的演技不怎么感冒,但不得不说,本片中depp对伍德的角色的诠释很令人信服。伍德是一个纯粹的、乐观的、毫无才华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对电影满腔热爱但却籍籍无名小伙子要在卧虎藏龙的好莱坞混出名堂是多么困难的事,我想每个心怀导演梦的编导毕业生和北漂艺术家应该都有体会。
ED伍德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他才华平庸是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他的人生从不是爽文叙事,没有惊喜反转,没有绝地反击,没有苦尽甘来。他一生创作颇多,但毫无疑问都是烂片,他拍摄的电影从各个角度来看都很平庸。他的偶像是大师级导演奥逊·威尔斯,但他穷尽一生也没有触及任何电影大师的高度,他晚景凄凉,穷困潦倒,郁郁而终。
但伍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他的伟大是精神层面的,是所有曾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品尝过命运苦果的追梦者们都能理解的。上帝给予我们热爱,但没有给予我们才华怎么办?——
“醒醒吧,你不是干这个的料!”
“别做梦了,找个班上,踏踏实实过日子”
“你不行,根本吃不了这碗饭,进厂打螺丝吧”...
这些司空见惯的谆谆教诲和呢喃低语从小到大萦绕在每个追梦者的耳边,或许这是真话、是实话,或许说这话的人心怀善意,或许他们是对的,然后呢?然后我们就要这样放弃梦想、放弃自己的热爱,浑浑噩噩一生吗?没有标准答案,但艾德·伍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就是干,一直干到死。
还要说什么呢? 面对命运,伍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他至少拍出来了,B级片、A片、烂片、低成本电影, 一部、两部、三部...
他顶着一世骂名,践行了自己的热爱,作为一个电影导演,他或许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可以骄傲地挺起胸膛。
这一点,蒂姆·伯顿懂,拍过《喜剧之王》的周星驰懂,说自己喜欢《忽男忽女》的大卫·林奇懂,每个追梦者都懂。
那就干吧!像伍德一样,像堂吉诃德一样。吹响号角,继续冲锋!管它前面是风车还是敌人。
继续阅读,继续观影,继续书写,继续追寻。保持乐观——哪怕是盲目乐观,新计划开启:
堂吉诃德计划:半年内看100部电影/阅读20本书籍,并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