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前两部8.4,第三部8.3
ps.严格线性一元打分不太适宜,拿这部和乡愁评个高下实在是不必要的。
北影节day1于中间影院2.5刷
2025.4.18的浪漫之夜。现场气氛活跃,总是爆发姨母笑。
写在前面:
三部曲是一个整体的弧光,难以单独谈论,必须要在彼此之间才能看到深刻的变迁痕迹。因此也不必论出高下。
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剧本精良结构完善,既有波折又有伏笔。浪漫的故事往往架构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即那些最自然却又极少概率在现实中发生的事。经过一番筛选和提炼后,让人信服又心驰神往。
三部曲共有的标志:在一开始就打上了必将逝去的印记 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有限的事物才能雕刻出永恒的光泽,电影、生命亦然。
三部曲最突出的是对话的魅力,生动有趣又毫不乏味。对话既是推动力也是吸引力,故事从始至终在时间的限制下展开。我们被妙语连珠所吸引,一对鲜活立体灵魂的自然碰撞、逐渐了解,这一方面归于编剧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演员的实力。这方面和侯麦可能有相似之处,但个人感觉相比侯麦还缺乏对个体和道德深度的挖掘。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现实,你真的有能力把握住那样一段机缘吗?若非两个充实的(但又不是闭塞的)年青灵魂相遇,而是两个世俗的、埋头于工作的中年白领,这段故事必然不会这般发生。
现实是没有多少人有情趣,要么态度过于严肃要么就是精神乏味。因此不必抱怨现实泥泞和命运不公,(老生常谈的)先改变自己,其次才是等待那并非必然的机缘;而非反之用“另一半”填补自己的空缺。一个枯槁的灵魂便是女神降临也无法拯救。精神性的进步是永远的任务,爱情最好是增进而非阻碍同真理和上帝的联系。
此外,要留出缺口和空余,美法联姻正体现出和而不同的开放心态,若非如此便是周游世界也是徒劳无益。
爱在1(黎明)
两年后重温那浪漫一日邂逅,依旧有感动。这段时间以来虽然仍未遇到真正的爱情,重庆毕业那一旅却增添了一道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二刷没有那么强的震撼和吸引力,今天看来或许是精心编织的幻梦-太过美好和圆滑了,可谁还不想浪漫一把呢!一定程度上再次点燃了对遥远爱情的憧憬。
在爱情被庸俗化和边缘化的今天,这种浪漫格外迷人且重要。我们可以把不信任感和隔阂部分归咎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遍的连接消除了真正深度的交流,平滑空间取代了现实的距离感,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心存一道绿光,最好是主动迈出一步。
ps.向往30年前的欧洲街头-虽说维也纳的盛况百年前已经告一段落,尽管有美化,文化氛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浪漫止于一夜情。
爱在2 (黄昏)paris
这部曾是我最爱的三部曲中的一部,充满自然的气息和哲思的对话。30出头的年纪,处于趋向成熟但还没被生活磨平棱角的阶段。 9年后岔路再次交汇,成熟后和初恋重逢,由于增加了履历和一层时间的滤镜,惊喜和遗憾并存。当谈起旧事和现状时,二人分歧逐渐显露,张力既是冲突的导火索也可以是交流的基础。
相比前一部,2更为现实和丰富,因而别有魅力。对话更为密集紧凑、故事结构则相对松散,公路化的场景十分真实,有一种五至七的味道,长镜头仿佛把时光原封不动地封存下来,像是连续绵延的风景画。语言更为坦诚和现实,不报浪漫的幻想,只作为阔别旧友和匆匆过客,而被掩盖的情愫却更为浓烈和动人,也别有一番惆怅和无奈。
爱在3-午夜
影片前后大概分别为三个部分,可能略显割裂,但隔阂张力一步步到爆发是有依据的连续演变。依旧延续前两部公路片风格,长镜头对话几乎充斥着整部电影,既是自然的碎片又是有机的整体。
细节太过丰富,日落让人想到绿光的反面-二者一体两面,最喜欢的还是和当地居民一起聊天的场景。
婚姻现实终究还是来了-即便看过还是忘了,和印象中不一样。两个人虽然在一起了,却没有机会像当初那样谈天说地。即便经济条件不成问题,没有养老问题,依旧现实矛盾不断。婚后面临更多的纠葛和顾虑、争吵和妥协,责任不断延展。家庭的战场似乎没有外在法则加诸其上,完全是个人之间的;但某种程度上却是社会的微缩战场,夫妻则又是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点。终于上纲上线到:新独立女性vs传统大男性,感性vs理智,而理性总是制裁的一方。
性别问题总是挑起对立,然而,理解是不可能的?站在男性的视角,我的确觉得女性有点疯狂或要求过多。但跳出性别对立的立场,女性作为个体感到的惶恐,无意义的牺牲和付出、不平等的待遇,自我被家庭裹挟,理想被现实吞没……这的确是可以共情的。这些不满或许是无端的,但却是实际存在的、深层的,甚至不局限于中年危机。
但坦白总是有好处的,但最好是在恰当的时机。把婚姻的面纱剥开,把现实问题摊开了谈透了。
ps.真正戳心的是唤起了那次回忆,emm我被数段疯狂的长文袭击,指控为低情商的自负的大男子主义,那可能是我记忆中他人留给我最大的创伤之一。我当时完全吓傻了,不住地发抖,完全想不到反抗-即便我不认为这真是我的错。
ps.有心的学习下男主的情感补救小技巧:在游戏中用幻想、记忆和距离感拯救压抑的现实。
1打电话
3假装陌生人,重新邂逅。
2025.4.19
爱在三部曲-二刷观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简评
B+8.1第4️⃣部雷乃。影像的质感从始至终使我联想到《很可能是魔鬼》,诡异的电子乐音效笼罩着全片,绝望阴郁的末世气息,疏离和冰冷色调,走向死亡的叙事体例。看片名时没想到是科幻片,但这种科幻背景实则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与哲思浓度。科幻 ...
前言:说来坂本龙一,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过其人。在他辞世后两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风浪渐退,我找来四部影片观看。其中两部是他的音乐会现场-《异步》、《杰作》,另外两部是纪录片《最后的日子》、《终曲》,在此整合。1️⃣坂本龙一:杰作B7. ...
札记
B7.4继续戈达尔,就要创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体和《随心所欲》一样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织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迭。依旧是散文电影,风格已经融入了内容,虽不乏有负片等实验(戈达尔何时不在创新呢?),但风格已经趋于成熟了 ...
第一部蔡明亮
B+8.1第一部蔡明亮,也是其处女作。没想象得那么神和邪乎,算是守正出奇的作品。叙事风格是散文化的,注重神韵和气氛,情节基本是一些小事的积累。风格并不前卫也不算惊艳-因为缺乏叙事的铺垫,冲击力并不猛烈。反倒是视听上严密精准的匠师把持 ...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