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荣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对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风格中节奏与叙事最为契合的一部,或者换个不那么好听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故事太轻了,轻到阿彼察邦可以轻松驾驭,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我能感受到,《极乐满园》(Blissfully Yours, 2002)是一个“风格压倒故事”的例子,而《记忆》(Memoria, 2021)与《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2010)则更像是“电影本体压倒一切”的作品——相比之下,《世代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2006)才是最契合的范式。
但我对阿彼察邦总有一种微妙的异样感。主要是我觉得他确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学和电影语言,但我并不确定他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所创造的这种语言。在很多时候,比如《荣光之墓》中的一些片段,有着完美的诗意表达——比如在商场的那场戏——但一旦过渡到对话和交流的部分,这种诗意又仿佛失去了支撑。他的想法和结构本身是对的,但表达的方式却常常难以妥帖,这就是问题所在。
此外,阿彼察邦那种“轻盈的叙事”加上“神秘的风格”,有时也会露出些许萎靡的线头,比如本片结尾(重复了《世代症候群》中的一个场景)——当那位在阿彼察邦所有电影里几乎都“断了腿”的彭帕斯(Jenjira Pongpas)睁开眼睛,为之前的一切提供了一个令人满足的结尾,但却是以一种模糊而笨拙的方式完成的。
2025.5.9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9
“手”是贯穿始终的母题,同时也是一个枯萎的母题。它出现在第一幕——那是一个亲密而动人的镜头,灯光处理得极其细腻。在接下来的叙事中,手逐渐退居边缘,成为特吕弗令人困惑的摄影语言的一部分,从镜头的摇移到最终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现出人类最 ...
2025.5.6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第一部、也是现存的唯一一部短片——真正的第一部叫《访问》(VISIT),可能已经遗失了。这部短片由克洛德·夏布罗尔的处女作《美丽的塞尔日》(1958)中的男女主角出演,片中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也很可能是李维特的作品, ...
2025.5.8
<p data-align="left">人们总是把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这个名字当作“慢电影”的当代表征——表面上看是如此,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时间长度,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充满了“剪 ...
2025.5.7
有一个角色的面容,唯有通过贝拉·巴拉兹“微相学”的理论才能被真正理解,那就是莱妮·里芬施塔尔。她那眩晕般的、丰富而富有冲击力的面容,在细微的表情中颤动着情感影像,仿佛每一道面部的细节都在流动着情绪的微光。若将这部电影再次置于巴拉兹的 ...
2025.5.6
一部真正的杰作。那些带有希区柯克式和黑色电影氛围的配乐,将整部电影带到了另一个层次。确实,《雪夫人绘图》(1950)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惊悚的感觉,贯穿整个85分钟,这种感觉可归因于四处投射的阴影,以及沟口镜头语言中的限制与开放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