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角色的面容,唯有通过贝拉·巴拉兹“微相学”的理论才能被真正理解,那就是莱妮·里芬施塔尔。她那眩晕般的、丰富而富有冲击力的面容,在细微的表情中颤动着情感影像,仿佛每一道面部的细节都在流动着情绪的微光。

若将这部电影再次置于巴拉兹的语境中(我们无法不这样做——他既是联合导演又是编剧),声音与对白的使用亦构成了一种声音的特写。对白极为稀少,且往往突兀地出现,或与环境音明显割裂,仿佛刻意为之。若再援引德勒兹的概念,这里或许正展现了一种“心理剪辑”的原型——剪辑不再发生于外在的空间与时间,而是在心理内部进行,在意识深处展开。

而莱妮·里芬施塔尔则在无声中升华——从一个不识字、寡言少语的少女形象出发,远离人世的欲望与教义,最终自行构建出一种崇高感,一种神圣的存在感,化身为一位圣洁的母性象征。

(甚至照片也可以看作一种神话的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