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時的克萊奧Cléode5à7(1962)的劇情介紹
由法國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執導的成名作《五至七時的奇奧》,是新浪潮電影中一部舉足輕重的作品。本片入圍1962年第1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獎。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Cléode5à7(1962)的影評
瓦爾達這部開創性的“實時電影”讓她成為了新浪潮運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浪潮堅持實拍等特性的基礎上,《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更是通過影像時間與故事時間吻合的方式,更直接不避諱的将鏡頭對準影像主體,在去掉時間性的同時,将人物所有的内心及行 ...
精彩絕倫之作,瓦爾達對長焦鏡頭的把握就和專業粉刷工一樣毫厘不差,通過人物調度,鏡子,長鏡頭塑造出了一部絕美的作品。其最為典型的便是通過鏡子闡釋了薩特的“想象性凝視”,這在前半段對鏡子的大量使用便可認識到,其鏡中的客體化克萊奧,是等同 ...
技術層面精巧,立意層面深刻的作品。将影片與觀衆放在等速流動的時間概念裡,但情節上并沒有刻意強調“時間流逝”的實時感,瓦爾達輕盈地呈現着生與死的沉重之時,近乎躍出鏡頭的焦灼的思慮與情緒就暗暗傳達了一分一秒的漫長。而在影片中對于章節的劃 ...
啊啊啊啊啊啊好久沒看到這麼喜歡的電影,從一開頭就吸引我到目不轉睛的,到最後結尾的時候,我整個人要驚叫出來了,好喜歡Σ>―(〃°ω°〃)♡→。從一開頭的占蔔,雷洛曼揭示了女主了一些東西,影片就一直在往神秘迷信且細膩的氣氛走了。塔 ...
7.8分瓦爾達的這部電影,如果不刻意去看導演是誰,真的會誤以為是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兩位導演的鏡頭感太相似了,都是突出拍攝街道空蕩、人物任性、孤獨、無助。但細看下去,還是有區别的。安東尼奧尼整個電影偏性冷淡風,從頭至尾的人物間都有強烈 ...
阿涅斯·瓦爾達,被譽為“新浪潮祖母”的法國女導演 ,1961年的劇情長片《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她最廣為稱道的作品。作為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有着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等特點,最突出的則是其生活流的拍 ...
瓦爾達的《5至7時的克萊奧》是瓦爾達的早期作品。它通過女權主義的視角,對法國文化進行了評論,同時還在這個環境下進行了人物研究。該片還涉及了一個關于死亡和短暫的主題,它貫穿于我們主人公生活的各個方面。該片的基調是一種自我意識的女權主義 ...
克萊奧是個極度注重容貌的精緻女人,傳統且保守,常活在他者凝視之中,她在餐廳點自己唱的歌,留意有沒有人注意到,她有着女性普遍的焦慮,甚至更為極端,她将醜陋比作死亡。瓦爾達呈現了每個女性生來都具有的,常常對自己、男人、情感、環境進行質疑 ...
現在想想,電影真特麼有意思,無論是因為早期的膠卷時長原因,還是因為經濟賬或觀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見的90分鐘,既能描繪一個人事無巨細的一生,又能表現一群人驚鴻一瞥的一刻。
它何止延長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寬了我生命的深度。
怪不得老有人說我跟談過十幾個甚或幾十個女朋友一樣,在電影裡,那才是閱女無數。
女人拒絕醜陋,害怕平淡,恐懼死亡。她歇斯底裡,然後戀物;她賣弄風情,但難掩騷動;她自戀自賞,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離,卻隻願獨善其身;她欲拒還迎,最終選擇了釋然。“我以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裡隻有自己,這讓我疲憊不堪。”
很多人說瓦爾達是“女版戈達爾”,要我看比戈達爾細膩多了。爾達已抵達,達爾未達爾。
無論裝逼與否,新浪潮代表作總能讓我不自覺的進行一些行為模仿,譬如一進博物館就玩笑說看誰跑得快,一到中東國家的賓館洗手間就裝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歐洲城市的街頭就旋轉着做賣報态,當然是體現某種共同信息趣味的人來瘋。看完此片後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點到7點留意了自身。克萊奧怎麼能做這麼多事!
1.不僅電影與真實時間同步,還再現了死亡恐懼與尋求真我的心理時間。2.快切的主觀鏡頭-街邊行人+相關人物,咖啡館顧客描摹,櫥窗/鏡中疊影。3.高達與卡裡娜的無聲短片,擺脫墨鏡與脫去假發,戴不合時宜的黑帽,人體模特的隐喻異曲同工。4.與臨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讓克萊爾袒露自我。(9.0/10)
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一個半小時。故事時間和影片時間等長。其實可以更先鋒一點,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萊奧的主觀鏡頭皆用黑白,其餘則用彩色,鏡頭調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謂不分享畫面空間)。瓦爾達的片子真是好,結構精巧,叙事流暢,情感充沛。本片音樂有結構性的作用,主觀鏡和移動鏡頭也頗贊。
DVD時代沒有看過的電影,現在成了電影經典,不看感覺不好意思和别人對話。電影是流動畫面,從下午五點到晚上七點而且拍攝也是按照這個時間拍攝,從電影畫面裡面的路人眼光看,這部電影幾乎就是半紀錄片創作,長鏡頭,片中片,各種各樣的調度,當然是導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過而已!
沒想到是這樣中産的Cleo。不過也恰如其分,中産才擁有鐘表和“時刻”。所以最後士兵人為将“七點”提前,是一種來自無産的反叛。多餘的半個小時,是給愛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