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시(2010)的劇情介紹
美子靠做鐘點工賺些小錢,與讀初中的外孫獨自生活的日子雖然清貧,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她對于生活的熱情。雖然已經确診患上了老年癡呆症,但她卻依然酷愛詩歌,不僅時常參加詩歌朗誦會,而且開始學習寫詩。她總是留意觀察生活中的點滴,以便捕捉随時可能出現的靈感,然後把它們記錄在随身攜帶的小本上。然而,如同寫詩的靈感并不會輕易出現一樣,生活也并非表面的那樣輕松和容易……
在63屆戛納電影節上,李滄東憑借此片獲得最佳編劇獎。
詩시(2010)的影評
看完這部電影,感覺看的是一首像溪流般靜靜流淌的平靜的詩。她是一位打扮時髦、喜歡追尋生活的美的老太太。她平時照顧行動不便的會長來賺點錢,獨自照顧着父母離異的孫子。她報了一個詩歌寫作課。她想寫一首詩,她要觀察生活裡的美,而不是簡單的看。 ...
詩的文學語言的暗示性線索。美子學詩的事件線索。鐘旭6人組的事件線索。三條緊密交織的世界構成了這部影片。它的情感力量是非常重的。一個艱難活着的,被宣判失智的老人,竟然能夠這麼詩一般的活着。她寫詩,喜歡花,喜歡把自己裝扮成美學符号。她為 ...
東亞導演一貫擅長用刀一點點割人,一邊割一邊在耳旁呼氣,輔以流水般的溫柔。楊美子是很少見的角色,尤其是東亞老年女性中很少會出現的性格。不同于許多作品中奶奶的形象,在她身上沒有什麼生活的實感,反而有一些文藝青年的解離傾向。她疏離,冷漠, ...
影片中大部人都在追求一種美的形象,美麗衣服,美的外表,美好的前程。同樣,人們對詩的普遍推崇也恰好是因為詩歌頌了那些美的形象。六個男孩的家長因為一個女孩的自殺聚在一起。這六個男孩對女孩實行了長達六個月的性侵導緻女生自殺。參與聚會的除了 ...
北大百講觀影上學期去百講看了好多電影留下來好多張電影票這學期打算将這份獨屬于周三夜晚的電影時刻留在豆瓣。如何不暈眩的凝望深淵就是罪己意識的臨在與在場語言在什麼意義上與我們的思維相關語言和我們靈魂可能呈現的形态相關語言的消失 記憶的 ...
可以說,《詩》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的電影。我很少會記住主人公的名字,因此我也不太想以美子稱謂電影裡花一般的女士,更想叫她“甜杏”。隻有落在地上的杏才是甜的,也是裂開而任人踐踏,自我犧牲而為下一代的。電影的開場就将兩位女性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
她是一個邊緣人,不論在什麼樣的場景和圈子中,不論是醫院、家庭、文學課、愛詩會還是強奸犯家長的小組會議,她都不能容身。老年人,女性,愛詩或者說愛美的人,全片隻有她和受辱自殺的女孩同頻而共情,坐在樹下呆呆着望着天空和鳥兒的美子,與其說是 ...
帽子掉進水中,雨滴落在橫格本的空白頁,逐漸細密。如此眼淚般下落的勢能帶走了楊美子一些重要的與美相關的部分,卻因為某種糾纏更靠近了詩一步。在美子看來亵渎詩的東西或許是詩本身。如果用一句話故事來說,就是美子想寫詩,通過生活經曆的推動最後 ...
終于看了這部,驚覺《燃燒》和《詩》像一朵雙生花。美滋生痛苦,痛苦綻放美。前者,惠美在血一樣的晚霞裡渴求自己的消失,愛在她的消失後才生根發芽。在《詩》裡,血被賦上殘忍的花語。“如血般的紅花”,是男人們洽談罪惡時美子默默離去的低語,是死 ...
看完之後想到一個詞一一暴裂無聲。電影用一種波瀾不驚的手法,通過一個個細節,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暴力展現出來。我仿佛看到一個女人嘴裡咬着一塊毛巾,用菜刀削掉了自己的一片手指甲。電影的結構和留白非常老辣,光影和色調絕美。電影很罕見的聚焦于 ...
我太過偏愛這樣的電影所以打了五星。在窘迫的現實面前,這個患老年癡呆的老妪,對真善美那種的稚純的追求在社會中顯得無力和荒唐。而在無力和荒唐中又顯得更加純粹。我一直覺得上年紀的女人的那種美無可比拟。導演不露一絲說教的功力令人折服,這種透明而熾烈的感染力,你隻有自己體會,不必和誰探讨。
塑料的茶花不配擁有花語,碾壓的杏子無法通向往生。安魂曲不是為了安慰亡靈,賠償金不是為了賠付良心。實驗室照常使用,呼啦圈仍能玩耍,電視依然熱鬧,河水繼續奔湧。他們買來啤酒打算慶祝,慶祝世界即将忘記了女孩;而我隻能寫詩,寫給我即将忘記的女孩。或許不是我健忘,而是這無情人間已罹患失憶。
看着美子坐在河岸邊記筆記,而雨突然下起來的那個場景,有種要大哭的沖動。一個孤獨而熱愛生命之美的人,要同時和庸俗的生活、殘酷的命運對抗,除了詩與真,再沒有什麼可以接納她。
很少有導演敢拍老年人做愛,韓國人倒是偶爾這麼做,雖是人之常情,卻看的我很不适應。除卻如此重口的情愛戲,本片将趨于完美!★★★★
電影裡老一代失憶,中一代缺失,青一代犯罪,家庭常以不完整的狀态出現,映射了韓國社會。李滄東也愛在性别層面做隐喻,女人是男人永恒的他者,性以暴力和内化的暴力形式出現,以财産損失,重訪場景和桌上照片的形式再現,形成創傷。詩作為純潔和美的化身,不可亵渎。
李滄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難道你不知道詩的敵人正是匠氣?
非常牛逼。
幾乎超過《薄荷糖》,成為我最喜歡的一部李滄東。
老人寫詩和青少年犯罪這兩件事本毫無瓜葛,卻被李滄東巧妙地聯系在一起。
背後是強烈地對于代際鴻溝的表達:奶奶風燭殘年,瀕臨失智,一心想要抓住内心殘存的詩意,反抗最後的人生;父母那一代人直接缺席,直到最後才現身;孫子冥頑不靈,犯下重罪仍不知悔改。
罪,是一群男孩對一個女孩犯下的;贖罪,也是一群男人對一個女人的壓榨。直到最後,以同樣的方式完成犯罪與贖罪的交換。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詩意?
是不堪的生活和内心的罪。
最後,老人走完女孩的路,寫下了一首詩,幹淨得像那條河流一樣。
特别推薦給李雙江老師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