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後一部李滄東的朝聖,評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頗高,卻十分失望。不能說差,本以為是豐富或晦澀的傑作,但隻是平庸之作。若燃燒基本集合了李滄東的内在長處,本片則近乎是拙劣地拼湊了皮表。技法都比較常規典型,李滄東屬于工匠型的,但這部還沒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沒有真正打動我。
為什麼不真實?
1首先,是情節的幾個設定,失憶症完全是擺設,沒有起到任何推進作用。老人和詩的關系僅僅是拼湊而已,沒有融為一體。
2主題上:更關鍵的是,詩歌像是命題作文的題目隻是一個單薄的設定,完全可以換成其他,沒有深入到語言和創作的本質,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則深化很多。
台詞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結構:其次,情節上沒有層層遞進,拼貼式結構散亂。雙線叙事,一老一少的環形扣顯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機滲透。
另外節奏上把控不佳,鋪墊不夠深入也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改點的戲劇點卻不透,結尾的詩像是畫蛇添足。剛看的安哲則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時光的手法,以最終達成詩眼。
幾個場景:詩歌班,詩社,家,聚談…都隻是拼湊而已,淪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邏輯。
其他許多情景也都是蜻蜓點水顯得多餘: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場景密陽的鋪墊則完整深入許多),雨中寫詩(缺乏内在表現力),對詩社中警察的态度轉變(同樣的密陽處理更好),過馬路被車笛催促(同樣是蜜陽出現過的),和精神病兩次做愛(又是綠洲那一套,而且還成了敗筆)…淪為符号的淺層複制。
當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點子出現,如奶奶對孫子既袒護又心痛,小本子記錄靈感。
因此導演也沒有深入觀察生活觀衆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夾在兩雙重力量之間:家庭的現實狀況,詩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發的内在矛盾張力卻不夠,未能引起化學反應。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單純以至于單薄,缺乏弧光,不夠豐滿立體,反倒是孫子真實很多。且老太太幾乎完全被動,被外界推着走。會長究竟是個什麼人物觀衆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綠洲則深入其心),有如刻意營造的符号,對性别-權力的問題本可以更進一步挖掘。
還有其他幾個原因,一是對李滄東比較熟悉了,對很多場景和元素的重複感到厭倦,二是在綠洲後作者風格略顯僵化,直到燃燒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過的所有李滄東個人評分:燃燒9.0,密陽8.8,綠洲8.7,薄荷糖8.5,詩7.9,綠魚7.8)
2025.3.12
為什麼《詩》不是李滄東的高峰?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觀感和簡評
A-8.4西川美和最新的一部,四部作品中看下來最好的,各方面都很完善的作品,感人至深,唯獨缺乏一點獨到的創新。視聽和劇本都趨于純熟,表演也很精湛。劇作的痕迹雖然略重、戲劇化意圖較直白,但典型、值得參考。情節一波三折,現實中人的欲望不 ...
觀感和簡評
B+8.1/8.2第一部洪常秀,新片,中間小困但觀感良好。八個松散的章節,自然的取景、平實的對話,随意靈動,視聽素樸,故事緩和,有種侯麥的質感。對話中流露着人物的自然性情,又串聯起散文般的叙事節奏。人物都自洽鮮活立體,而電影隻是捕捉 ...
觀感與簡評
A8.6阿彼察邦最後一部長片,也是目前最愛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後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見到真正意義上大量使用特效。觀影體驗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樣,不知緣何來到一處洞穴,随着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不斷向縱深和細微處發現。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斷 ...
觀感和簡評
A8.4-8.5四個月前最初看的第一部侯孝賢,看了一半沒看完。這次依舊看了一半中途睡了,接着看依舊起勁。五部侯孝賢看下來好感持續上漲。本片感覺最不像侯孝賢風格的(此前看的都是他前期作品),但在我看來,本片之于侯孝賢就像《春光乍洩》之 ...
觀感及簡評
B+8.2第一部西川美和,比較滿意。開始覺得普通,漸入佳境。結構完整,層層遞進,隻有結尾相對開放。比較驚豔的處理是兩處靜默,影片着重突出前後氣氛的對比反差,悲喜、嚴肅與诙諧之間的戲谑味道。蛇草莓雖然在片尾才出現,但始終和主題相關,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