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后一部李沧东的朝圣,评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颇高,却十分失望。不能说差,本以为是丰富或晦涩的杰作,但只是平庸之作。若燃烧基本集合了李沧东的内在长处,本片则近乎是拙劣地拼凑了皮表。技法都比较常规典型,李沧东属于工匠型的,但这部还没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没有真正打动我。
为什么不真实?
1首先,是情节的几个设定,失忆症完全是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推进作用。老人和诗的关系仅仅是拼凑而已,没有融为一体。
2主题上:更关键的是,诗歌像是命题作文的题目只是一个单薄的设定,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没有深入到语言和创作的本质,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则深化很多。
台词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结构:其次,情节上没有层层递进,拼贴式结构散乱。双线叙事,一老一少的环形扣显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机渗透。
另外节奏上把控不佳,铺垫不够深入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改点的戏剧点却不透,结尾的诗像是画蛇添足。刚看的安哲则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时光的手法,以最终达成诗眼。
几个场景:诗歌班,诗社,家,聚谈…都只是拼凑而已,沦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逻辑。
其他许多情景也都是蜻蜓点水显得多余: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场景密阳的铺垫则完整深入许多),雨中写诗(缺乏内在表现力),对诗社中警察的态度转变(同样的密阳处理更好),过马路被车笛催促(同样是蜜阳出现过的),和精神病两次做爱(又是绿洲那一套,而且还成了败笔)…沦为符号的浅层复制。
当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点子出现,如奶奶对孙子既袒护又心痛,小本子记录灵感。
因此导演也没有深入观察生活观众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夹在两双重力量之间:家庭的现实状况,诗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发的内在矛盾张力却不够,未能引起化学反应。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单纯以至于单薄,缺乏弧光,不够丰满立体,反倒是孙子真实很多。且老太太几乎完全被动,被外界推着走。会长究竟是个什么人物观众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绿洲则深入其心),有如刻意营造的符号,对性别-权力的问题本可以更进一步挖掘。
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一是对李沧东比较熟悉了,对很多场景和元素的重复感到厌倦,二是在绿洲后作者风格略显僵化,直到燃烧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过的所有李沧东个人评分:燃烧9.0,密阳8.8,绿洲8.7,薄荷糖8.5,诗7.9,绿鱼7.8)
2025.3.12
为什么《诗》不是李沧东的高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本文约2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uS0QsJ7WE2yBhAzFJmXXcg?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sce ...
观感和简评
B+7.4终于补上了北影节买票但没去成的遗憾,只是《蜗牛回忆录》还要一段时间后才能上映。来晚了五分钟,中间眯了一会,总体观感不错。虽不算惊艳,但是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朴素的黑白“默片”和、搭配白描式的旁白注解。虽是简单的粘土动画,却使 ...
简评
B+8.1第4️⃣部雷乃。影像的质感从始至终使我联想到《很可能是魔鬼》,诡异的电子乐音效笼罩着全片,绝望阴郁的末世气息,疏离和冰冷色调,走向死亡的叙事体例。看片名时没想到是科幻片,但这种科幻背景实则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与哲思浓度。科幻 ...
前言:说来坂本龙一,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过其人。在他辞世后两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风浪渐退,我找来四部影片观看。其中两部是他的音乐会现场-《异步》、《杰作》,另外两部是纪录片《最后的日子》、《终曲》,在此整合。1️⃣坂本龙一:杰作B7. ...
札记
B7.4继续戈达尔,就要创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体和《随心所欲》一样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织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迭。依旧是散文电影,风格已经融入了内容,虽不乏有负片等实验(戈达尔何时不在创新呢?),但风格已经趋于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