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10
第六部也是最后一部李沧东的朝圣,评分最高的一部,期望颇高,却十分失望。不能说差,本以为是丰富或晦涩的杰作,但只是平庸之作。若燃烧基本集合了李沧东的内在长处,本片则近乎是拙劣地拼凑了皮表。技法都比较常规典型,李沧东属于工匠型的,但这部还没做到大巧不工,力道不足,情感没有真正打动我。
为什么不真实?
1首先,是情节的几个设定,失忆症完全是摆设,没有起到任何推进作用。老人和诗的关系仅仅是拼凑而已,没有融为一体。
2主题上:更关键的是,诗歌像是命题作文的题目只是一个单薄的设定,完全可以换成其他,没有深入到语言和创作的本质,相比下永恒和一日则深化很多。
台词和表演也不太自然。
3叙事结构:其次,情节上没有层层递进,拼贴式结构散乱。双线叙事,一老一少的环形扣显得割裂,缺乏情感的有机渗透。
另外节奏上把控不佳,铺垫不够深入也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改点的戏剧点却不透,结尾的诗像是画蛇添足。刚看的安哲则是相反之道,采用雕刻时光的手法,以最终达成诗眼。
几个场景:诗歌班,诗社,家,聚谈…都只是拼凑而已,沦为孤立的切片,缺乏内在的逻辑。
其他许多情景也都是蜻蜓点水显得多余:教堂的忏悔(相似的场景密阳的铺垫则完整深入许多),雨中写诗(缺乏内在表现力),对诗社中警察的态度转变(同样的密阳处理更好),过马路被车笛催促(同样是蜜阳出现过的),和精神病两次做爱(又是绿洲那一套,而且还成了败笔)…沦为符号的浅层复制。
当然,不乏有令人感到真切的好点子出现,如奶奶对孙子既袒护又心痛,小本子记录灵感。
因此导演也没有深入观察生活观众是心知肚明的。
4人物:主人公夹在两双重力量之间:家庭的现实状况,诗社的理想境界,二者引发的内在矛盾张力却不够,未能引起化学反应。
人物方面,多而不精。老太太傻白甜,形象单纯以至于单薄,缺乏弧光,不够丰满立体,反倒是孙子真实很多。且老太太几乎完全被动,被外界推着走。会长究竟是个什么人物观众完全不清楚(相比下绿洲则深入其心),有如刻意营造的符号,对性别-权力的问题本可以更进一步挖掘。
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一是对李沧东比较熟悉了,对很多场景和元素的重复感到厌倦,二是在绿洲后作者风格略显僵化,直到燃烧才好了很多,期待明年的下一部佳作。
(目前看过的所有李沧东个人评分:燃烧9.0,密阳8.8,绿洲8.7,薄荷糖8.5,诗7.9,绿鱼7.8)
2025.3.12
为什么《诗》不是李沧东的高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