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评价这部电影之前,先说说我对当下国产类型片表现的看法吧。因为本作基本跟它们一个创作思路,也是同一个写作模板:在内容的观赏性上,它有着共情十足的题材加持(就比如《满江红》《无名》的爱国忠心、《涉海》对原生家庭孩子的剖析与共情),与严肃气质的背书(更多指创作者在叙述上作风、态度的严格认真),在类型演绎和戏剧高潮上,通过娴熟摆弄的三幕戏高潮与热议(争议)来调动出引人注目的戏剧高潮,从而获得观者的共鸣。一种包装过后的成熟故事,也是大众最容易被接受的影像审美。不得不承认,当下国产类型片确实走出了足够“成熟”的自我发展。

但是看完《深海》之后,影片再一次把我带向了无尽的虚无、愤怒、与随之引导的迷惑。这恰恰是当下国产类型片迈向制作进步之后,又在无意中有意暴露的创作问题--创作者能力与态度的双向割裂,以及叙述上冒犯与真诚的自相矛盾。当然还有通过正片效果的视听体验而得出来的质问:画面、色彩与细节(尤其是水墨粒子和流动线条)的狂做加法真的适合《深海》吗。

开场,一个女孩在大雪纷飞的环境下寻找母亲的情节,颤抖的人声与过度运动的镜头(飘雪)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观感。然后“妈妈”忽然变成黑漆漆的怪物,连带红色的繁杂线条(只能这么形容)将女孩拉入危机之中,并通过“不要丢下我一个人”来点出女孩的执着。引导观众对故事期待的思路是对了,也可用“神秘感”和匹配角色情绪的环境来开脱色彩/物质运动的嚣张。

但女孩醒来后,创作者对其状况与心理的描写实在令我愤怒不已,借华金版《小丑》“逗小孩笑却被其父母排斥”的情节、被自己“重小轻大”的父亲忽视的压抑,以及被小丑妆容的陌生人因不买书而遭“晦气”骂名。创作者为了证明女孩所受的[抑郁]之痛,几乎毫不遮掩地强化他人的恶意来强调她的糟糕处境和个人状态。女孩初入深海世界后的群众描写更是抽风级别,通篇各种对某人某事的破口大骂,见到女孩后仿佛像是开了什么机关似的一个劲得输出“晦气”这个极其冒犯的词。巴不得要让观众相信女孩是个抑郁症患者,却丝毫不去顾虑这种“反面描写”的语气是否恰当有度。这很难不让我怀疑创作者是否真的在认真对待角色的私人处境和情绪,毕竟这种过度冒犯的叙述来衬托女孩的惨还不止这一回,还有之后的,那种“扇一巴掌给你糖吃”的先抑后扬式剧作。

但在此之前还是先说下创作者那愈发不节制的视听吧,元素色彩、线条运动与手持运镜上的过火表现,音效和配乐上更是一个劲加码导致过量的情绪煽动无法消化。深海大饭店里那个介绍厨房分工到最后餐厅收尾的长镜头便是如此,视觉元素与精致细节致塞得满满当当,好像眼中所见的一切什么都很有价值很重要,却又完全不知能挖掘出什么价值,因为长镜头和众多细节(工作的厨师、小景别下的拥挤体验、打光下的绚烂奇观)完全不给你享受的机会,单纯地在镜头运动和浅景深镜头面前一扫而过,过目即忘。

...

...

...

(同样这般炫技的《纵横宇宙》在一些时间里也陷入这样的窘境,就比如开场快剪下的填鸭式色彩与信息堆叠来表现[多元宇宙的无限可能],进入多元宇宙后不断过火的线条色块,或是漫画框格下以多视点强调动势与细节的粗暴做法。但至少它们面对角色塑造和家庭亲情这两个核心母题上,还没达到以极其外显暴露的线条色彩来强调角色的内心所想或是强行用此形式替代角色的本体,该停歇该收放的地方创作者们是毫不含糊的。)

...
就比如“无限大”所框柱的情绪外放

...
父女和解后以温和的粉/淡绿色调为煽情空间

然后就是南河用“疙瘩汤”拯救自己糟糕的餐厅处境的戏剧高潮,虽然说画面与色彩夸张成这样还是能接受,但到了真正讲美食的时候,真的是画面连带台词给我全身污染个遍啊:客人认为食物难吃直接讲厨师用脚搓面、“剁椒鱼头”做成如客人所言的“死不瞑目”、南河扔鞋砸人掉菜里还硬生生抗着恶心来证明这是食物、女孩被客人们看到后遭的一顿谩骂,然后又被南河戏弄赶出大饭店。说真的给我看绝望了,我想创作者是真的想写好看的笑点,然后借着反面描写的劲讽刺什么人间常态和“先抑后扬”。但是你写得真的好吗?确定不是在挑战观众审美和接受极限吗?

且先不说“脚搓面”和“你有 饼”这些冒犯过头的言语卡点,南河因为女孩坏他事就扔鞋砸她的操作真的让我坚信创作者是真的没一点创作道德和尊重可言,一下给她砸得连银幕外的观众或多或少都能拧紧拳头了,到女孩自己打算融入进你们整体了,还要打着商业利益的目的打小算盘说她坏话。南河老金口无遮拦已经很过分了,就连休息期间里放映机的动画和表演都毫无掩饰地放大观众对女孩的刻板印象,用丧气鬼身份强调女孩/抑郁者有多负面多糟糕,得亏最后还知道怎么用孩童的欢乐氛围收敛怨气,否则我真的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直接情绪大爆发了。

这样矛盾百出的剧本和“先抑后扬”式的角色写作在《满江红》《无名》和《涉海》上都有极其鲜明的体现。基本打着悬疑与反转的底子,到了实际讲重心主线,要么在喜剧/正经/巧合的设计上完全与主线各玩各的,要么无意识地在故事发展和角色动机上突出一个意义不明和插科打诨。创作者好像只要提出题材和关心受害者的优越性来证明自己“有表达”“有反思”“有关爱”,便能无视自己大半时间内插科打诨无异的创作态度和角色剥削。 当然《深海》(田晓鹏)还是要比他们三个好的,至少到了后半段,创作者的叙述终于不再是此前那套不知所谓,而是真的留下安静清新的空间让女孩和南河重新认识他人/自己。老老实实地提出核心目标并贯彻到底,然后调度戏剧性与情绪高潮的收放(被无数丧气鬼逼向绝境),在这么一个冒犯与真诚完全割裂的故事下保住了一点对角色的尊重。

到之后通过故事本与放映机的回溯描述此前铺垫与混沌的真相,也是创作者在叙述矛盾的自 黑下崩塌殆尽后留下的一朵[真诚之花]:女孩曾经有着幸福的家庭,却因父母理念矛盾吵架而破碎。母亲的离去与父亲的怒火纵容让她遭受了太多痛苦,父亲再婚后因弟弟的降临与冲突与被父亲懈怠的私人状态问题更是令她绝望,唯有坚守对母亲/过去的思念维持生活。日积月累到现在为了母亲被大海冲走,陌生人南河则冒着生命危险救她,在绝望的大海中两人抱着救生圈等待救援。为了女孩活下去的希望南河用尽心力制造笨拙的笑话,假装腹语术的“快醒醒”鸭子,鞋当食物的安慰。终于看到救援的南河拼命推女孩向希望之光,自己却因力竭而沉入大海。于是发觉真相的女孩终于觉醒冲出银幕的束缚,在与南河的真情告别中走出了这般清醒的梦。

感动吗?那是必然。甚至通过自恰的伏笔回收来让我原谅前面的负面影响,毕竟在大家看来就是一场梦,关于抑郁者的梦、被痛苦与冒犯吞噬的梦、被虚伪与真诚撕扯的梦。这就是创作者的表达,他的真诚。但当我想起了创作者先前对女孩(参宿)、南河还是群众们那毫不掩饰地强调强化痛苦、恶意与伤害的互相冒犯,过于肆意夸张的呈现女孩这场梦的虚构、阵痛与暴露(当然不止止是掏心窝那么简单,还有对他人恶意对的无差别呈现),包括那段明目张胆地扔鞋砸抑郁者的情节(唯有这段绝不能用感性和讽刺开脱)。对我而言这般极度嚣张且过火外显的叙述根本无法体现创作者对角色究竟有多少真心与重视,更别说之后的感人肺腑还是靠这混沌不堪的“先抑后扬”而得来的。所以我才会流下愤怒的泪水:愤怒来源于那过火的冒犯,泪水来源于纯粹的感情动人,在这个充满矛盾又自我迷失的创作者/电影下,满腔怒火下的背后只有无奈的叹息。

其实本来打算写《涉海》的长评的,但一边是忙,一边考虑到《深海》与《涉海》在创作思路与写作矛盾上的一致,外加对后者已经无心付出心力,于是一切复杂与心绪都留在了这篇长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