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暗語》是本月觀影中私人觀感最矛盾的一部電影(僅限第一次看)。作為一部“寫人”電影,(關于社 會邊緣人物的生活和遭遇)或許不得不承認的是創作者真的有在塑造出他所認為/大衆所能共情的愛(誠為心愛的假人舔舐鴿子糞,最後年輕兄妹裡妹妺靈魂顯現的煽情段落),但從中裹挾的暴 力和刻奇依然令我懷疑--松井良彥究竟是在“寫人”還是在“玩人”,甚至“傷人”?

...

正如開篇裡“男主”誠對鴿子和兩位戰争創傷者的舉動:喂食/認識、施展暴力,然後拆解再扔(後者換成了他們記憶裡“投彈”的一記記重擊)。創作者毫不猶豫地通過一個鴿子的死/創傷者的痛苦來襯出誠殘暴的本性,但在關于假人的出場中又用心生愛的方式來表現誠的愛(?)。我當然是恐懼地,懷疑地看着這一切。因為這兩場戲的核心都是暴力,不僅僅是誠作為主體對三位受害者們(鴿子、兩位戰争創傷者、連假人也得算進去)的侵 田 各,還是創作者對受害者們“放大化”的糟糕奇觀(誠對死去女人的剖解…真的不敢形容)。我難以共情,甚至不敢共情,因為我知道這些受害者在誠的“壓制”除了給觀衆留下痛苦和共情空間後,要麼他們再也沒有後來,要麼就是沒有好的結果/發展(創傷者們後來對誠的複仇、包括假人遇害)。除了暴 力與展現痛苦後留不下任何包容的叙述,在我看來創作者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輸了,因為它确實隻能讓我跟着影像一起痛苦(還有煎熬),而沒有更多感悟。

這樣的情況在侏儒兄妹和流浪漢也同樣如此,一邊是受母親遺願和身體狀況的“囚禁者”、一邊是拿着劈叉木頭在固定鏡頭裡宣洩心生欲的人。但他們除了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單向的日常與行動,我(或我們)又能獲得什麼有意義的東西/想象嗎?似乎除了侏儒妹為了對誠的愛通過殺死哥哥走出外面的世界仍有意義(愛的驅動力),然後呢,也不知如何形容,如何動容。因為他們所表達出來的愛太過淺薄,太難認同,甚至隻能停留在“不是被冒犯就是冒犯别人”的愛才是愛的體現。看看侏儒妹大晚上突然被一群男人放倒的情節,還有後來誠跟着一起遭殃後兩人在垃圾場的對話吧。到這一步開始我就已經徹底對本片無感了,一方面是字面意思的無感,另一方面它也确實無法激起我的思考和深入。

...
黑到甚至連人都看不見

公交車那場在表演設計上極其刻奇的嘲笑戲碼我也同樣懷疑和警惕。侏儒妹一倒地所有乘客(除了“男主”誠)都在笑,然後一個善人出手幫助就閉嘴。如此統一,卻也如此出戲,因為表演設計實在過于戲劇性和刻意了,像是“英雄救美”的那種爛俗戲碼。而為了突出角色的創傷而強調他人惡意(因為身材矮小和摔倒而遭受常人的嘲笑),甚至對着她摔倒的鏡頭重複用了四遍。與其說是客觀呈現諷刺意圖和角色創傷,不如說這種過于肆意誇張的呈現讓我很懷疑創作者忽視了角色塑造的基本道德,通過乘客的統一嘲笑和加強痛苦呈現來暴露角色創傷的疤痕,對于侏儒妹來說已經很慘了的事創作者還要再挖一次。可别告訴我你真的在探讨什麼諷刺。

...

也許會有人說這是那個時代的人間常态,但于電影而言,于創作者而言。正是因為這樣的内容/表達令觀衆能達到最基本的共情(感同身受),就更需要去警惕創作者(或創作者本人)是否在展現出角色的陣痛/創傷時也能保證叙述道德的自控力,說得直白點,就是創作者有沒有真的去愛自己所構建的世界、角色與物質。況且描述人間常态并非隻能單向的寫惡,也絕非去放大化極端化地塑造惡的奇觀(開場對誠的塑造就是一例),恰恰最需要的便是對這類“常人對異人排斥的刻闆印象”的事件保持冷靜的,需要恰當嚴肅的描繪。而松井良彥這樣的寫法,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還是隻能将其定義為貶義。

松井良彥寫了那條關于年輕情侶(第一次看次以為是兄妹)的線,大概是全片裡唯一抓到了愛的本音和本該扣題的挽尊關鍵,真情通過動作與興趣的共識而表現,但是還是被極端化的獵 奇奇觀給毀了。愛意竟然還是靠心生愛的重擊來證明,甚至是以女孩的死和後來男孩吃她……唉,說真的我講不下去了,受不了了。借用一下我對《愛麗絲和特蕾絲的夢幻工廠》的評價吧,創作者對于青春悸動的真心描繪用刻奇露骨的洗腦奇觀去寫,我真不知道這樣誇張又深不見底的表現是想證明什麼,被創作者過于操縱的愛倒是真的。因為它确實讓我替角色單方面感到可憐,而非感動。

...

...

最後,我真的認為假人這個角色絕對是松井良彥寫得最慘最狠的,也是引爆我對本片厭惡的導火索。本來好好的一個假人模特,被四個角色(誠、侏儒兄妹、流浪漢、年輕兄妹也算)注視又被觸及冒犯,被開膛、被塞“肉體”、在松井良彥的指引強行成為一個女人最後被侏儒女的嫉妒放火燒了。直到最後,不如說是從頭到尾,它依然是襯托四個角色“塑造”和“成長”甚至被用來“宣洩”的工具人,無論是他們單方面抛出的愛意還是惡意,所有灌注的痛在它身上全盤呈現,留下燒毀的屍體,我隻能說是很絕望,也很憤怒。因為這讓我終于抛離了本不該抱以期待的感性(第一次看),去相信這樣愛意還是惡意混在一起(不是傷害别人就是被傷害),卻還要一個容器承擔一切最後以犧牲的姿态來升華的電影了。若說這也可以稱作褒義的愛(包括那四個角色),以正片這樣的表現和我的觀後感想來看,我隻能說不愛别傷害了。何況這樣的愛真的“好看”嗎?真的值得無條件苟同嗎?

就這樣,不想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