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5,勉强打四星。
观感一般,前半部分由于英文字幕没看进去。
青年巴黎和巴黎青年,那时的确是座很有活力的城市,让人想起上世纪末的北京。有思想有胆识,有政治激情,受存在主义等思潮影响。五年后68的五月风暴也有根基。
本片作为真实电影的拍摄使我收获最大。全片没有演员,只是年轻人采访的对话和观点集合。亮点在结尾跳脱出的阐释和复盘,尤其对创作者很有意义。最后导演拉资方的费力说服,为本来就真实的电影在自反现实维度又增进了一分真实。
ps. 应该是看的第一部真实电影?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2 B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8 B+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1 B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8 B+
选角/表演 8.3 A-
25.6.12投影仪
真实电影鼻祖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评分:A-8.3背景、主题与叙事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 ...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