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經看過斯皮爾伯格的紀錄片(《斯皮爾伯格》2017),那一定會覺得《造夢之家》多少有“嚼剩飯”之嫌,不幸的是,我曾把這部紀錄片刷過兩遍,所以對我來說《造夢之家》的故事不再新鮮,我更多的想要知道斯皮爾伯格再弄這麼一部電影想幹什麼,尋遍全片無果時,大衛林奇飾演的約翰福特敲響黑闆。

影片結尾,決定投身電影行業的薩姆見到了約翰福特,約翰福特用兩張劇照給出薩姆從業的忠告:“當地平線在底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頂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中間,就無聊死了;祝你好運,滾出我的辦公室”,看似摸不着頭腦的話語擊中的卻是全片的靶心——電影是什麼。

對于薩姆(其實就是斯皮爾伯格自己)而言,電影起初是快樂的,如同上帝饋贈的禮物,從模仿火車碰撞的片段開始,到拍出小劇情短、剪輯家庭時光,光影始終與快樂相随,穩固的家庭和漫長的孩提時光并沒有給薩姆太多思索“電影是什麼”的空間;直到他拍下了母親與本尼叔叔的幽會片段,一切開始變得不同,既打碎了穩固的家庭,也讓他與父母的關系變得疏遠,當他重新拿起攝像機時,電影對他而言成了刻意挑選的逃避工具,用光影逃離現實的困頓,再到為學校畢業生制作的短片播出後,與查得(chad)在走廊的一番對話,讓他發現電影不僅僅于逃避功能,還能改變一些現實(促成chad和女友複合),最後徹底對學業提不起半點興趣的薩姆向父親提出投身電影行業,經由父親同意後,電影成為薩姆掌控自己人生的工具和途徑,其實影片鋪墊了那麼多劇情,就是在等“掌控人生”這一層意義的出現,而約翰福特口中的“底部、頂部”就是導演自己掌控的結果,是在說電影更是在說人生。

所以,電影是什麼?薩姆(斯皮爾伯格)的答案是:掌控人生的工具和途徑,那麼電影對于你來說,又意味着什麼呢?希望在看完《造夢之家》後你能獲得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