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反套路反傳統、反後現代女權、女性成長與自我認知、2021戛納影後

看膩了Feminism電影的人們有福啦!2021挪威電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集合了對于後現代女權主義的嘲弄與女性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刻畫。同時用極其輕松、浪漫且充滿魔力的方式,打破了傳統愛情喜劇套路的桎梏。

電影在豆瓣目前已經有近四萬人看過,評分7.9,有人說是頒獎季裡最精彩的電影之一。

尤其這部刻畫女性心理如此細緻的影片,導演卻是個男性!

導演尤沃金·提爾是挪威人,本片是他的第五部長片,也是“奧斯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獲得2022年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提名。

女主角雷娜特·賴因斯夫憑借此片榮獲2021年戛納金棕榈影後,而這是她第一部作為主演的電影,演技可以說是渾然天成。

故事講述了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從小到大一路學霸考場開挂的做題家朱莉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走出象牙塔,擁抱真實的生活。她在派對上與大自己15歲的漫畫家阿克塞爾邂逅,并開始了一段忘年戀……

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她意識到兩人的相處并不同頻。于是暗中偷偷地開始與一位陌生人展開了約會……

(劇透分割線)

質疑

那麼問題來了,學霸朱莉為什麼要放棄一帆風順的學業和安逸的人生,執意去探索更多選擇呢?

索爾仁尼琴曾說:“學習增加不了智慧……懂得生命、内心和正确的生活方式,這和學習沒關系。”影片中她卸下智能手機的電話卡,換成諾基亞的行為其實是暗示了她主動拒絕主流信息對于我們所有人形成自己獨有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時的引導意圖。

縱觀全片,我們能看到朱莉既是熱情而奔放的,同時也會主動進行深邃的哲思;既具有極其感性的一面,但也在堅持踐行自身的獨特時受到情感的左右而臨陣脫逃。

這種反差與多面使得角色更加鮮活,而且使很多觀衆對她更有認同感。因為通常情況下這更接近現實——社會文化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總是會與我們的願望産生沖突。從中國社會的“精英教育”便可看出主流對于個人的期望和要求總是高于我們對自身的許諾。

這是生活中一種如影随形的荒謬:對于人生,社會要求我們有一個具體的目标和理想、方向明确,擁有自己的事業;愛情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清楚真正的愛情就是兩個人給予對方充分的自由,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地度過一生。但卻免不了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而給對方(或對方給自己)做出并非發自我們内心的要求。

例如:希望我們雙方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什麼……

那麼如果自我認知告訴我們真正想要的之後,我們會正視内心的聲音嗎?

這便産生了一個悖論,也就是這篇推文想要質疑的:朱莉說她喜歡“軟綿綿的雞巴”或許并非發自内心,她真正喜歡的其實是從疲軟到堅挺的那個過程,這才是她對于愛情的期望。是希望自己能夠點燃對方的生命火焰。就像她也急于找尋她自己生命的引線。

而令人欣慰的是:電影既靈活展現了朱莉希望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觀、找到生命激情的一次次嘗試,包括像不斷更換男友、忘年戀、主動嘗試緻幻菇等挑戰傳統的行為與邊緣體驗,又沒有否認傳統以及主流社會偏向于功利主義的教育對于自我認知的形塑作用。

生命

通過分析社會文化因素,我們了解了隐藏在朱莉内心深處的真正訴求。而單純的想法與行動實踐截然不同,我們通常會遇到許多阻礙。

那麼當她感受到了與漫畫家阿克塞爾的貌合神離之後,她又是以何種姿态面對内心的孤獨與困境,并且再次做出轉變的呢?

(這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對于展現平凡日常生活裡那些永恒瞬間的處理手法極其獨特。)

先來幾句薩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質”

亦即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标準或宗教信仰,永遠保有選擇的自由。放在電影中便是支撐朱莉做出違背社會傳統期望,不斷做出選擇與改變的理論依據。

因為這些“本質”都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進行附加的。是人通過後天的行為、選擇逐漸被規範而形成的。朱莉做出反抗并打破了它們對自己的限制。

“他人即是地獄”

人生而擁有選擇的自由。但阻力在于:你的選擇将會影響到他人的自由。比如朱莉不想要結婚生子,間接地要求自己的配偶和她一樣接受丁克。

同時你也必須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朱莉遊走在不确定之間,當她回首往昔時卻已然錯過與漫畫家相伴的最後時光。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這部歐洲少見的大女主電影實質上想要刻畫的是現代女性自我認知的成長過程:從人的“存在”向“本質”邁進的那段珍貴歲月。

而其中那些複雜的心理變化以及掙紮取舍的痛苦、命運的捉弄與殘酷原本應該是沉重的話題,卻被導演用他獨有的、十分可貴的幽默且“輕靈”的方式呈現了出來。

比如那一節“時間暫停”的華彩樂段,正是朱莉真誠地追随内心的體現。她以她特有的輕松态度與不被限制的、對于“可能性”的由衷向往,對抗着由于自身無法達到傳統對人的規訓與期望而帶來的失落與悲傷。昂揚着的生命熱情在這片遠離世俗目光與社會要求的灰色地帶肆意揮灑。

在這裡,我更願意相信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的說教——“請把浪漫還給浪漫”。朱莉就像得到了導演給予的名為“自由”的魔杖,對着整個奧斯陸施以強大的魔法,将時間定格,穿越茫茫人海,飛奔向你所在的地方,親吻你:

“我把目标還給目标,

讓相愛的相愛,

今夜我的激情隻屬于我自己。

一切都給我停下!

今夜我隻有黃昏的奧斯陸和你。

我不關心人類,我隻想你。”

——(原作為海子《日記》)

死亡

最後,漫畫家的絕症事實上是出于戲劇性的需求。如果想要讓這個故事迎來結局,使女主更加重要的一次覺醒和轉變。則非這樣做不可:必須有一件足以震撼她心靈的事情,使她迅速結束懵懂的不确定狀态,走向成熟。

雖然她回避了所有人對她提出的“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想要什麼”這類問題。但顯然有一個問題無法逃避:你總有一天會死。

所以提升自我認知的關鍵在于意識到這個永恒的哲學問題的重要性:你将如何面對死亡?又将如何給自己必然經曆的這一生一個交代?

我想起片中的最後一組鏡頭:多年後,成為了一名電影劇照師的朱莉在窗邊看着原本要和她一起丁克的咖啡師抱着小孩接走妻子。

她露出了微笑,平靜地回到蘋果電腦前繼續修照片。背後是一副漫畫家生前最出名的《鮑勃貓》的草圖……

漫畫家生前罹患癌症,他面對着步步緊逼的死亡和那些後現代女性主義杠精們的雙重圍堵,卻依然毫不露怯奮力反駁,堅持着自己創作漫畫的初心以及對于藝術的真誠。

經過這場成人禮,她可能明白了一些什麼吧。

騷話

行文至此,我想真誠地問在這樣快節奏與信息碎片化時代下,還能堅持看到這裡的讀者一句: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質了嗎?如果沒有,那你遇上屬于自己的愛情了嗎?

又或是像作者我一樣,既找到了愛情又一起攜手向着生命的本質出發了呢?

文:萬年

公衆号:抛開書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書本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