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verstemenneske(2021) 尤利娅生命的十二段律動/世界上最壞的人/Julie(en12chapitres)/TheWorstPersonintheWorld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verstemenneske(2021)的劇情介紹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Verdensverstemenneske(2021)的影評
章節體,很清晰的分段,像讀一本書,一段有一段的核心情節與情緒。講述方式有未來的自己旁白與當下對話時常會有第三方視角的插話感,讓我意識到這是過去與未來的自己交叉出現對于一段記憶的不同注釋。帶有呼吸感的運動的鏡頭,時刻表示觀衆就是那個那 ...
This is exactly my point.這就是我要說的I'm trying to tell you how I feel,我在試着告訴你我的感受and you're defining my feelin ...
看完電影後,女主茱莉亞的性格不由的讓我深思,電影的名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女主茱莉亞是一個極其感性的人,從第一段的獨白經曆就能夠看出來,茱莉亞是一個感性又極其自我的人,她相比較于他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愛就留下來,不愛就離開,這 ...
當Julie說出:你五十歲還在給人倒咖啡這句話的時候,她真的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Aksel說:我創作的漫畫裡的人物不代表我個人意志的表達,Julie也說了:我寫的并不是我本人。當然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不一定完全是傳記,可以是虛構。但是 ...
2021挪威劇情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豆瓣評分7.9,時光網評分7.3,IMDb評分7.7。“三十而立”的電影版釋義。影片故事并不複雜,簡單說是一個迷茫混沌的女人與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影片雖然評分不錯,但并沒有太多可以打動我的地方 ...
生活的顔色太多太多,從每一扇窗望出去,世界都變得不一樣。我好像突然就懂了四十歲的他魅力在哪兒,總是會聆聽,站在那兒就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執着,豐富的閱曆于她而言都是那樣的神秘舒适,她慕強,你也一樣,跟這樣的人在一 ...
我們這一代人,很矯情,明明愛過幾個人,卻總覺得還不夠;我們這一代人,很膽小,明明年過而立,卻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為人父母;我們這一代人,很迷/離,明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随心所欲的換着工作;我們這一代人,很艱難,明明随波逐流,卻想 ...
錯亂感很強烈,一切都是無端發生,若不是這N個小篇章,可能無法從第一頁翻往最後一頁世界上最晚好的人,任何一方面都比其他人要優秀,但這堆積起來之後,就顯得太過單薄,做了好多的事,更是什麼也沒做她好像很需要一個人,當短暫的“愛情”過去以後 ...
何為自己?“世界這本書,我想多讀幾頁”最近網絡常用的流行句,如果說世界是本書,那形形色色的人就是書中的文字,有中文、英文、俄語、法語、日語等等,不盡相同的文字且伴随着有重複的文字,是不同的我們,也是相同的我們。站在30歲的起跑線,努 ...
評論區裡嘈雜的聲音述說女主如何不懂責任又或者如何迷茫又或者心比天高卻live for nothing 這種視角在我看來是傳統的 片面的且幼稚的 首先女主在事業上雖沒有成就但一直探索自己想做的 她是優等生不停地換專業換賽道 嘗試寫作 ...
平庸卻自命不凡、挑釁而不能收場、做夢但無法行動,如果這樣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話,這個指控未免有點兒嚴重了。非常愛開燈後世界靜止那一段,美好的戀愛總是寫花、寫城市、寫天氣和光,但全世界都不存在。有希望拿影後。
#TIFF 2021#總是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等想清楚了卻又錯過徒留遺憾,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人。
每一個年代都會那麼一兩個足以代表整個世代的經典角色,約阿希姆·提爾和Reneta Reinsve就成功塑造了這樣一個足以定義千禧一代的銀幕形象。而在romcom極度稀缺的當下,這部片的存在更是太可貴了,哪怕它其實并非romcom
太适合我們這種自稱反矯達人的矯情逼了,也可看作是自我意識強烈的矛盾體通過他者映射不斷自反的修行之旅。讀心術、魅惑術、時間操縱、幻影移行,用超能力放大愛情中最甜蜜和痛苦的瞬間,如拆毛衣般一點點收回纖細的情感火苗,積極的或消極的,彼此交叉纏繞,團作巨型的毛線球藏入曆史的抽屜。奧斯陸的清冷與迷醉為這個尋常故事提供了最美的舞台,約阿希姆·提爾應該意識到,他的創作原動力來自于他的鄉愁。
導演這次在氛圍的營造上非常強悍,像女主角的這樣形象,在我們身邊可能随處可見,這樣的形象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大有人在,你甚至覺得這部電影就是豆瓣文青的群體畫像。如果把這樣的人設搬到男性身上,這個故事的觀感就另當别論了,但在後me too時代這樣的大環境裡,這樣的女性形象是一種潮流,抛開男權或者女權的眼光,但看這樣的人物,真實到血淋淋了,她身上的焦慮是很多80後90後正在面臨的焦慮,全世界可能都一樣,不過是想追求自我罷了。
為後記追加一星,人間真實。男人都是薛定谔式的丁克,隻有女人說丁克才是真正堅決的丁克,孩子意外流掉了比起悲傷可能更多的是松口氣。不同的人生階段想要的不同,30歲不想結婚生子,想感受更多激情,想被尊重被聽見;40歲感受夠了身體交流,想要更多經濟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共鳴,和真正懂自己的人對話…這都是沒有錯的人生。可以在不同的階段,遇見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人生是非常棒的,而不是在差不多的年紀被社會被伴侶被家庭綁架去選擇“别人”的人生。後記看到當時如果沒有流産的“另一種選擇”也算是圓滿了。最羨慕的是女主不需要主動,就有更好的選擇…感情進入倦怠期了就有豔遇,恪守不出軌原則新對象會主動靠近,意外懷孕了苦惱該怎麼辦,孩子自己留掉了,懷念ex懂自己,ex主動輸出“你是一生摯愛”…是我這種高敏感被動人格眼紅的人生
女主的感情線隻是bgm,導演要諷刺和批判的是這種30歲左右搖擺不定的nominal feminism。女主表面上是女權作家,實際上隻會在吃蘑菇後才會對父權做出反抗;表面上不出軌卻實際上已經另有所屬;表面上嚷嚷着不要娃實際上最後自己才意識到孩子是維系感情的木樁。一部名義/虛弱女權的打臉片,和愛情無關。
突然覺得,哪怕是在平權最好的北歐,三十歲女性的困惑依然是選哪個伴侶和要不要小孩,就挺讓人喪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