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來坂本龍一,耳熟能詳卻從未了解過其人。在他辭世後兩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風浪漸退,我找來四部影片觀看。其中兩部是他的音樂會現場-《異步》、《傑作》,另外兩部是紀錄片《最後的日子》、《終曲》,在此整合。

1️⃣坂本龍一:傑作
B7.1
ps.音樂和電影本身7分,0.1分獻給其時其人。
終于有機會集中且沉下心去聽他的音樂,但隻能說不排斥但還是很少有觸動。get不到大師要麼是我的素養問題要麼是大師的原因,既然不是後者那麼肯定主要是前者。
雖然很尊重坂本龍一在如此年紀傾情獻出的一場音樂會,就觀影體驗來說失望且糟糕,在電影院一個半個小時聽這樣的音樂有些煎熬。

...

黑白影像,沒有畫外音修飾,足夠素樸也足夠幹淨,但還是太單一了,就電影來說唯一的亮點在結尾。在臨終的時候錄下這樣一段影像,對他和對觀衆都是彌足珍貴的。要承認對于坂本龍一其人的興趣遠高于其音樂。
ps.來晚了20分鐘,錯過了四首。

2️⃣ 坂本龍一:異步
B+8.0
很難作為電影評分,但作為音樂來對待也不合适。
雖然在家中一面小牆上播放-僅有一個普通音箱,但氛圍音樂和環境音效果真的好,比他的鋼琴曲純粹、豐富和深厚多了。聽感極佳,聖潔純粹,而觀其身則如虔誠的信徒,在創造的同時聆聽着天籁。

...

ps.然而他何以走到如此境地呢,不禁疑慮我身處現實的泥沼中不能自如。
25.8.4投影儀

3️⃣ 坂本龍一:終曲
B+8.0
第一部坂本龍一紀錄片,此前一直對他不甚了解-隻知曉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隻是一個隻會寫點鋼琴曲的現代作曲家。

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全面真實的人,而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風貌。他的音樂和人生是平行交織的音軌。影片大緻從倒叙開始沿着生涯時間線梳理,人物期間雖有成長和轉變,如中年後開始關注環保和社會政治問題,但似乎自年輕時就是嚴肅認真又腼腆可愛的優秀匠師。

...

當他說到想做出像老塔的《飛向太空》那樣的音樂時,瞬間理解了他所尋求的意境,也對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聲音有了更深的感覺。
最有感觸的段落是在自然中采樣-探索、尋覓、發現、創造聲音的過程,就像《記憶》那樣既神秘又有趣。雖然技術不斷進步,但音樂(和其他藝術一樣)有時是一種回溯的運動。

...

對于電影中後期制作的音效甚至是電子的無聲源音樂,我的态度總是有些微妙,一方面感覺虛假、另一方面則也受到震撼。但我現在更能體會那種經過采樣、合成的最自然也最接近永恒的聲音。同樣地,對于鋼琴的聲音我也是既喜愛又容易膩煩,一方面它簡潔靈動,另一方面似乎又過于飄忽,就像他說的“是輕盈短暫的”,那麼相反的永恒之音則是-管風琴?聲音是影像的重要維度、空間,毫無疑問,坂本龍一的音樂是兼具電子性和電影性-他說“他要為一部沒有拍攝的電影做配樂”。
ps.他長相酷似我的一位同學和一位博主俠客。
25.7.30小西天2号廳

4️⃣ 坂本龍一:最後的日子
B+ 8.2
影片從憔悴的面容特寫開始,令人心有不忍。
他最後三年的曆程,平靜而悲戚,透過日記和相片記錄下輝煌人生淡出的過程。
我有些好奇。當一位如此莊重和從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決時是什麼反應。一位業已功成名就,衣食無憂的成功藝術家,在面臨要喪失一切的情況,重新深入到生活的細節。在最孤獨最困苦的時刻,一個人的旨趣也暴露無遺-或者說信仰,畢竟此種情形下必須要依附于強力連通自身才能生存。他在最後的日子和聲音相依為命,我想我應該會和電影或書籍同生共死吧,那時我應該也有自己的電影可以去品味了。
他在臨終年月裡閑下閱讀清一色的經典-純粹理性批判,炳谷行人,三島。雖然看似孑然一身,卻和先哲隔空對話,如果能在韶華時就開啟這段旅程或許更好,希望我不要懊悔相見恨晚。
我雖離死亡尚有些遙遠,但也經曆過住院的日子。應該感到慶幸,由于是一位現代的大師,我們至少還可以與其共度一段時光,目睹其走向死亡。從疫情後,到俄對烏克蘭發動戰争……
ps.就這麼不到一個小時的電影,受到了來自家人數次的打斷和埋怨,最後直接吵起來就坐在我身邊打印了半個小時。深陷在世俗的沼澤裡、蒙受着布滿惡意的伏擊,真的比獨自面對死亡的平靜更好嗎?一個人為自己而活、不受打擾、追求夢想而成功難道不是最好的事情嗎,前提是他要足夠富足。坂本也清楚地說道“我經曆了很棒的一生”,這就足夠了。
我想一個垂死之人必然會寬恕他人、與周遭和解吧,我可以想象一個人懷着愛意不舍地離世,卻無法想象一個臨終者是帶着悔恨和不滿憤憤離開的。
生前最後兩日,他在病床上戴着呼吸機聽演講到啜泣-實在令人感動。在世的最後一小時,他在手指的彈奏動作中安息。

...

25.8.4投影儀

...

當我發現坂本龍一,在一個個空鏡中-斯人已逝,餘音不絕。
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