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Z城》海報
01
《迷失Z城》不是一部為讨好觀衆而生的電影。
作為一部傳記探險片,導演詹姆斯·格雷大膽放棄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曲折離奇的人物命運、驚險刺激的動作場面、花哨淩厲的剪輯等屢試不爽的套路,取而代之以不緊不慢的叙事節奏、冷靜克制的攝影剪輯以及一個不甚明朗的故事結局。對于抱着“喝碳酸飲料”的心态前來觀影的觀衆來說,最後隻喝到了一杯溫吞水,免不了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
不去讨好觀衆,不代表它不是一部好電影。
《迷失Z城》兼具着古典優雅與大膽反叛的雙重氣質,所有的張力和沖突都被導演有條不紊地安排在了這部表面上看起來反套路、反叙事、反高潮的,有些流水賬似的電影下面。

《迷失Z城》劇照
電影情節很簡單:福塞特少校為恢複家族榮譽,離開妻子和孩子們,帶領副手克斯汀等一行人深入神秘的亞馬遜雨林進行勘查工作,并意外發現神秘古城Z曾經存在的證據。頂着世人的不信任,他幾次進入雨林尋找Z城未果,并在最後一次和兒子傑克的雨林探險中神秘消失,從此杳無音信。
在真實的事件中,無人知曉福塞特與傑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到底經曆了什麼。
在電影最後,導演給出這樣的畫面:福塞特和傑克被當地土著綁架并被喂食迷幻藥物後,雙雙被擡進亞馬遜河流并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他們到底是被土著用來祭祀了,還是活下來與當地人融為集體,我們不得而知。
不确定性為電影籠罩了詩意氛圍與神秘色彩,如福塞特所說:“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個謎。”
02
《迷失Z城》的角色塑造十分紮實。
福塞特少校及其他角色的人格魅力如一葉逆筏,載着觀衆的注意力緩慢駛過這條叙事結構相對松散的故事之河。
電影開篇,福塞特少校的人生為家族名聲不佳所困,哪怕在獵鹿行動中拔得頭籌,也無法在酒會上得到應得的尊重。他渴望恢複榮譽,也正因為此,他才甘願背井離鄉,踏上探索亞馬遜的險途。

《迷失Z城》劇照
作者并沒有刻意把福塞特塑造成一個利欲熏心的人,為了榮譽可以眼睛也不眨地抛妻棄子,這樣的角色設置違背倫理道德,即使人物到後面發生巨大反轉,很難再獲得觀衆的心理認同。
他骨子裡是英勇的、正義的,堅守着一名士兵的尊嚴。在與妻子告别時,他說這對雙方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犧牲,但這次犧牲是值得的。
一行人在亞馬遜流域因食物短缺而相互殘殺時,他依然堅守着殘存的文明之光:“控制你們自己!我們不是野蠻人!”
盡管福塞特生活在舉世煊赫的日不落帝國,出入于上流酒會,與爵士大臣們往來,可他的思想是平等、開明的。看到印第安奴隸身上的累累鞭痕,他會投以同情的目光。
他也不會因為發現了比歐洲文明更加古老的文明就失望不已。相反,他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全世界這個消息。那場精彩的舌戰群儒,就是福塞特開明的思想與英國社會主流的保守思想的一次激烈碰撞。
在古老的部落文明面前,他沒有像莫瑞先生一樣高端起資本主義文明的架子,也從不主張像以前的殖民者一樣用武力使原住民們屈服。他選擇用平等友好的姿态去接近這些文明,了解當地人的民風民俗,也許在他們的身上就藏有打開Z城秘密的關鍵之匙。

《迷失Z城》劇照
在福塞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理想主義精神,他将自己的畢生奉獻給了理想,甚至不知道這個理想是不是個僞命題。
女巫曾對他說:“你的靈魂将永不安息,直到你找到那座消失之城,這是你的命運。”導演給了理想主義者一個理想化的結局——他在點點火光和緩緩河流中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宿命。
連死亡也成為了尋夢的一部分。
03
福塞特夫人畢生的注腳是“犧牲”。
一個英雄的背後一定站着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丈夫福塞特在孩子們童年成長過程的缺席,需要她來填補。她不僅要獨自承受撫養孩子們的壓力,忍受與丈夫的長久分别,還時刻挂念着丈夫在險地的生命安危。
但她毫無怨言。當丈夫第一次從亞馬遜探險歸來,受到國民熱烈歡迎時,她隻是默默站在雀躍的人群中看着丈夫。

《迷失Z城》劇照
我們不難看出福塞特太太身上的女權主義之光。
她曾親口對丈夫說過自己是一個獨立自強的女人,她一直堅信男人與女人之間是平等的,甚至要求陪同丈夫一起前去亞馬遜。丈夫不允許,他隻能承認男女在思想上的平等,卻無法認為男女體能上的平等,但福塞特夫人認為,生孩子所經受的痛苦遠遠超越丈夫在亞馬遜所受到的煎熬。
其他角色的性格特質諸如克斯汀先生的忠誠、莫瑞先生的虛僞、傑克的朝氣等,都被導演筆墨合理地進行描繪。
04
導演還在冷靜緩慢的叙事下層次鮮明地設置了幾層沖突。
第一層沖突是家庭沖突。對于一個受遠方召喚的理想主義者來說,家庭也許是他最大的羁絆。影片中,福塞特先生是一個合格的探險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和父親——在理想與現實的抉擇間,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理想,卻讓妻子忍受孤獨之苦,也在孩子們的童年成長過程中成為了那個“缺席的人”。
福塞特的一次次離開使得他與孩子們的心靈間的罅隙越來越深,矛盾最終爆發于他即将為國服兵役的前夜。
初長成人的傑克認為父親沒有對家庭負起責任,他所在乎的隻有榮譽。傑克的話激怒了父親,福塞特認為,兒子對自己的誤讀比在亞馬遜叢林中所受到的皮肉之苦更加痛苦。父子間的矛盾消解于戰争之後,傑克終也成為像父親一樣的探險者。
如果說福塞特與傑克的沖突是顯性的,那麼福塞特與太太的沖突則是隐形的。
一直以來,福塞特夫人都在為丈夫和這個家庭做着單方面的犧牲,也許心裡會有不滿,但每次面對遠道歸來的丈夫,她還是報以笑容。直到影片最後,已經步入暮年的福塞特要帶着兒子傑克一起探索亞馬遜,福塞特太太說自己現在本應該發火,但是她沒有。
此刻,她已經承認了這個事實——福塞特是上帝選出的探險家,他注定要用自己的犧牲為這個世界留下點印迹。“探索”是丈夫的基因密碼。而現在,這個又随着血緣傳遞給了兒子。她隻好說一句“我還有什麼選擇嗎?”
所謂沖突的消解,不是誰甘願給另一方無償地犧牲,而是雙方最終在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上達成共識并坦然接受。

《迷失Z城》劇照
第二層沖突是文明沖突。當福塞特看到“野蠻人”們在開墾雨林的壯觀景象時,忍不住評價自己的文明“太過傲慢,目中無人”。的确,二十世紀也許是大英帝國最好的時代,他們自诩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絕不承認也決不允許世界上有其他優先于他們的文明存在——尤其是這文明竟然發源于亞馬遜這片蠻荒之地。
一邊,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推動了整個世界的進程,但卻對自然環境造成無法逆轉的毀滅;另一邊,雨林中的土著民們遵循着自然的法則,像千百年前的老祖宗們一樣生活——你無法判斷兩種文明的高下。
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的見證者,福塞特選擇了包容,而其他人卻向觀衆展現了文明的脆弱與人性的可悲。

《迷失Z城》劇照
在福塞特第二次踏入險象環生的雨林時,身處絕境的莫瑞先生竟然選擇偷光其他隊員的食物儲備。在生存面前,最高文明人的尊嚴蕩然無存,堕落成了“野蠻人”,也不失為一種諷刺。
第三層沖突聚焦于理想主義者與現實間的沖突。理想主義者奉獻畢生,隻為追求微弱的希冀之火。他們的心靈太過純粹,他們的生命軌迹又太過耀眼,現實往往與這些人互不相容。
當福塞特面臨厚顔無恥的莫瑞先生的指控并被要求當場道歉時,理想主義之魂不允許他向現實低頭,即使對面是處于權力核心集團的權貴。他就像一面鏡子,不僅令投機主義者們自慚形穢,也照射出殘存于多事之秋的人性之光。
05
看罷《迷失Z城》,我想起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過的一句話:“不足為外人道也。”

《迷失Z城》劇照
在那個烈火紛飛的年代,Z城就是那片桃花源,是像福塞特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們心向往之的朝聖之地。我們希望結尾處,福塞特并沒有死,而是被喂食迷幻藥後,失去之前的記憶,真正長久在Z城,與亞馬遜雨林融為一體。
這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真正的好歸宿。
這份精神,是無法與外人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