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三集《三叉戟2》,整體而言還能看下去。節奏比較快,風格較為輕松,可以當做電子瓜子,沒事兒拿出來嗑一下。演員也基本上都是比較靠譜的演員,可以說至少在角色塑造方面提供了基本質量保障。不過,第二部似乎犯了很多續集作品的老毛病。

在《三叉戟》第一部裡,整體風格算得上劇情片的叙事方式。雖然結尾的時候,讓董永飾演的徐國柱拿着冷兵器跟黑社會群體火并什麼的也是很鬼扯的一件事。但是,從《三叉戟》第一部的主線劇情來說,還是相對比較寫實風格的。
《三叉戟》與别的破案劇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三個臨近退休的老警察,為了查明自己的老友老夏的死因,重新開始走進一線查案。但是,老警察從體力上和技術上都已經與現實情況有了代差。但是,他們不甘心放棄,他們身體老了,但雄心還在。
第一部《三叉戟》最吸引人的點就在于三個老邢警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努力和現實情況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具備生活基礎,不突兀、且符合角色性格,在劇情推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生,所以才能産生了第一部裡那些有些溫馨的“幽默”“搞笑”情節。

甚至第一部裡三個“老男人”身上的那些“油膩”“爹味”“計較”,也不那麼讓人讨厭,而是讓人感受到了角色的立體性。三個老演員的表演很到位,成功地塑造出了那種五六十歲的中老年男性,“讨厭”、“煩人”、“粗糙”,但也“可愛”“靠譜”“理想主義者”的複雜人性。所以,觀衆們才會特别喜歡三個主角的戲份。
很顯然,編劇應該是觀察了第一部的觀衆喜歡看什麼。所以企圖在《三叉戟2》裡保留這些元素。但是從前三集,尤其是第一集感覺編劇和導演在非常刻意放大某些第一部的受歡迎的元素。具體到《三叉戟2》這一部而言,就是在“刻意”制造“喜劇元素”,脫離生活邏輯人為制造“沖突矛盾”。
第一集的一些“矛盾沖突”已經喪失了“現實基礎”,變得有點超現實的荒誕色彩。比如,在海灘上三個警嫂攔住徐曼那場戲,就是很典型的荒誕派風格。因為現實生活中是三個警嫂不可能這樣擺造型,也不可能出現這種撕扯的。徐曼不想暴露身份,能跑就跑,跑不了那就默默被警察抓起來,然後想辦法脫身就行。卧底不都應該讓自己盡量不那麼引人注目嘛。她當時就沒理由跟三個女人肉搏撕扯。這就是編劇和導演刻意制造的沖突。
感覺編劇和導演,就是為了這場撕扯,才故意安排三個警嫂一起旅遊。畢竟國内的環境沒辦法安排三個老男人和一個年輕女孩扯成一團。真想想攔下徐曼,直接讓三個老警察用武力抓捕就可以實現了。

所以,不知道後面的風格會不會繼續延續這種荒誕風格,如果整體風格一緻、邏輯自洽,那也就算了。如果隻是額外地在主線劇情上,刻意增加一些制造的沖突,就會損傷劇集整體質量。
老實說,即便後面的劇集裡,編劇和導演能夠做到邏輯自洽,但是劇集風格的整體轉變,也很危險。觀衆是很容易與第一部做對比的。如果第2步的質量超出第1步很多,那麼觀衆們會表揚并接受這種風格的轉變,否則的話這種風格的轉變就會被觀衆判定為失敗。比如,前段時間剛播完的《白夜破曉》,與第一部《白夜追兇》的對比。
續集的導演編劇做好被“審判”的準備了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
《借命而生》裡的劉芬芳是最能體現導演審美和個人趣味的角色。從劉芬芳的塑造方法上,能夠看出來導演确實年紀比較大了,品味也停留在舊時代。他不能欣賞劉芬芳這樣的女性角色。劇集裡有個鏡頭表達了主線故事發生的年代,就是有個大廣告牌,上面寫着“ ...
對普通觀衆不太友好
昨天陪朋友一起看的《機動戰士高達:跨時之戰》,之前隻是看人拼過高達模型,完全沒辦法區分那一堆機器人有啥具體區别。隻是從電影觀衆的角度,看這個《跨時之戰》感覺這個電影就是一個“開頭”啊。後面應該還會有後續故事吧。會繼續出電影吧。或者跟 ...
導演不懂留白,也不懂基于行動和畫面叙事
對于電影來說,導演水平決定生死。從主線來說,《怒水西流》的原故事應該還是不錯的。母愛和法律的對沖,孤兒對于家庭的渴望與愛情的對沖,被母親忽視的缺愛女兒心底深處隐藏的渴望和欲望,被父親打到失聰後又被母親溺愛的精神折磨,又或者刑警隊長十 ...
編劇的觀念過時了
看完電影《我會好好的》之後,第一個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查了一下編劇是誰。九人編劇團隊,第一編劇是薛曉路導演。這就對了。因為這個電影的主線劇情有一股很濃郁的八九十年代家庭倫理劇風格。比如,對趙小滿和趙補金的父女關系的處理上,編劇的思維非 ...
劇情圍繞案件展開就能看下去
昨天晚上看完了四集《黃雀》,内容上是完全圍繞反扒警察進行的,沒有拼接什麼家庭倫理戲、三角戀愛戲。第一集時,看到郭京飛找自己的未婚妻,又看到秦岚空谷幽蘭式的出現,吓了一跳,還以為編劇要讓他倆談戀愛。幸好後面秦岚也是誠心搞事業的,白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