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6于小西天
8.5/10
又挖到寶了,超出預期,尤其結尾有觸動。
ps. 中途打盹了一會,很遺憾。
就影片本身:
選角和表演很出色,劇本,角色,表演十分融洽。阮玲玉如殘玉引人憐惜,遠看哀婉憂傷近看精巧玲珑,的确讓人心生同情和敬意。
此外,默片别有一番魅力,沉默的影像、壓抑的力量。本片雖非喜劇,卻有基頓和卓别林的風範,還另有一重根植于亞洲現代底層社會的現實主義色彩。像《切腹》一樣,底層人依舊是禍患臨頭時絕路一條,男人去切腹、女人去賣淫…
如果說神女是标杆式的傑作,這部在此基礎上還多了一分神韻。比神女的傳統現實主義路線更精彩,視聽語言上也有先進、創新之處,打破了常規戲劇叙事的傳統:回憶和想象的蒙太奇插叙,畫面并置,平行蒙太奇。
不得不提,給默片配音的确是雞肋之舉、畫蛇添足,聲畫不同步顯得很割裂,更何況口音又和原版不同,令人出戲。另外默片的對話以字幕方式呈現,本身就不甚自然,再将文字轉化為對白或畫外獨白說教氣就更重了。
略有瑕疵的是,最後還是上價值說教了,人物由悲觀到積極的弧光在畫外音的闡釋中都消失了。但我認為結尾的處理還是比較合理的,作為舊時代的犧牲品,沒有理想化的出路才是最真實的。無論如何,影像本身仍有一股不可化解的濃烈力量,憤怒和痛苦隔空可感。基本上被故事和阮玲玉的精神打動了,瑕不掩瑜。
ps.富有戲劇性的是,她生前最後的話是-我要活啊,結尾的經典鏡頭深印于心。
電影之外:
該電影和現實的互文關系頗有意味。電影本身兼具時代和演員的雙重烙印,情節又帶有傳記性的悲劇色彩,這是翻拍的傳記片無法比拟的。
就現實角度而言,那時的女性面臨經濟、道德、媒體的三重綁架,今天也不能完全規避。那時候的媒體炒作很有一套,今天依舊。
運動也罷宣言也罷,宏大叙事都會掩蓋真實的壓迫。女性是占半數人口的一個個鮮活個體,怎能說解放就解放了呢?每個人都要覺醒和自救。(此處不再展開)
ps.和出版社負責人一樣,我也希望她在生前多留下些作品啊。
2025.3.26
《新女性》-百年前的女性主義傑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評分:A-8.0首先,談談标題“1951年的歐洲”。一個時間-1951,标志着戰後重建期的末尾,戰争的問題已經被轉化至次要位置了,無論是羅西裡尼——在拍完“戰争三部曲”後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現實問題——還是其他人都開始從戰争的陰霾中離 ...
簡評
評分:7.9和奧爾米《米蘭心事》、《工作》類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異域風光的魅力-獨屬于意大利的街頭風情和城市景緻,也有着與之對應的人物内心氛圍和情感糾葛。精巧嚴密的情節同紀實性的風格完美融合,戲劇性以難以預料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蘊釀 ...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80周年紀念-兼評羅西裡尼“戰争三部曲”
公衆号圖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趕在今年此時才觀看羅西裡尼,實在是緣分和命運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現實主義運動開山之作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誕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獻祭評分:A-8.3背景-主題-叙事作為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以戰後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類型片與《聖弗朗西斯之花》
評分:B7.4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