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6于小西天
8.5/10
又挖到宝了,超出预期,尤其结尾有触动。
ps. 中途打盹了一会,很遗憾。
就影片本身:
选角和表演很出色,剧本,角色,表演十分融洽。阮玲玉如残玉引人怜惜,远看哀婉忧伤近看精巧玲珑,的确让人心生同情和敬意。
此外,默片别有一番魅力,沉默的影像、压抑的力量。本片虽非喜剧,却有基顿和卓别林的风范,还另有一重根植于亚洲现代底层社会的现实主义色彩。像《切腹》一样,底层人依旧是祸患临头时绝路一条,男人去切腹、女人去卖淫…
如果说神女是标杆式的杰作,这部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分神韵。比神女的传统现实主义路线更精彩,视听语言上也有先进、创新之处,打破了常规戏剧叙事的传统:回忆和想象的蒙太奇插叙,画面并置,平行蒙太奇。
不得不提,给默片配音的确是鸡肋之举、画蛇添足,声画不同步显得很割裂,更何况口音又和原版不同,令人出戏。另外默片的对话以字幕方式呈现,本身就不甚自然,再将文字转化为对白或画外独白说教气就更重了。
略有瑕疵的是,最后还是上价值说教了,人物由悲观到积极的弧光在画外音的阐释中都消失了。但我认为结尾的处理还是比较合理的,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没有理想化的出路才是最真实的。无论如何,影像本身仍有一股不可化解的浓烈力量,愤怒和痛苦隔空可感。基本上被故事和阮玲玉的精神打动了,瑕不掩瑜。
ps.富有戏剧性的是,她生前最后的话是-我要活啊,结尾的经典镜头深印于心。
电影之外:
该电影和现实的互文关系颇有意味。电影本身兼具时代和演员的双重烙印,情节又带有传记性的悲剧色彩,这是翻拍的传记片无法比拟的。
就现实角度而言,那时的女性面临经济、道德、媒体的三重绑架,今天也不能完全规避。那时候的媒体炒作很有一套,今天依旧。
运动也罢宣言也罢,宏大叙事都会掩盖真实的压迫。女性是占半数人口的一个个鲜活个体,怎能说解放就解放了呢?每个人都要觉醒和自救。(此处不再展开)
ps.和出版社负责人一样,我也希望她在生前多留下些作品啊。
2025.3.26
《新女性》-百年前的女性主义杰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银幕重温-再评《红高粱》
评分:B+,保持初看的7.6(3.8/5)前言:想当初在老家大棚里拿着pad看的,体验很一般,这次终于在大银幕重温。时隔九个月,对电影的理解果然发生了质变。评析:大银幕上观看,优点和缺点都被清晰地放大。首先是剧作的痕迹比较重。这与文 ...
这不是电影!
评分:C,5-6。简评:看的第四部格林纳威,没想到能差到这种地步(同时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战了我的底线。几乎是我电影理念和创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电影横跨音乐、绘画、建筑到文学,这次又加上了戏剧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庄的纪实史诗-从土地到上帝
评分:A-8.4暂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邻评分高达9.3、码了许久没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机才看,也是顺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导演的作品顺序正好看到了奥米尔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电影的线索,也刚好看完了罗西里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评析《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公众号图文版:“一双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导赏《何处友家》与《小鞋子》 - 微信公众平台引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评析两部伊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导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处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后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观感-札记
简评:B-,6.5+第一次看了半截弃了,拖拖拉拉一个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没什么体会,只觉得形式过僵、故弄玄虚,实在空洞无趣。色彩、构图,画中画、框中框。极致的清晰和干净,(和作品中绘图师一样)每个画面都经过精心严格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