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大多是未完待续的,是到影片结束方才开始的,就像李宗盛在《山丘》中唱道的那样,“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攒着是因为想写成歌,让人轻轻的唱着,淡淡的记着”。刘伽茵的《不虚此行》,有太多“想说,却没说”,有些是因为不愿说,而有些是说不出口...
第一眼看到胡歌饰演的闻善,他的表情和体态,就在诉说着他的生活,物质的和情感的,文文弱弱的外表加上小确丧的神态,你会想到身边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没有棱角、缺少生气,活着就是活着,除此无他。
闻善,网络(ws),形成了一组绝妙的比对。 当下,以文字为生,带着古老的意味,而网络,是主流是统治。闻善为亡人写悼词,就像《她》(2013)中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西奥多,在剧变的时代中,逆流而行,但,这种逆行往往是带有孤独意味的,闻善的孤独,来自于现实的挤压,更是因理想的折翼。
他以前是个编剧,但没写出什么让自己和市场满意的作品,直到现在他第一部作品的主人公,还占据着他的潜意识,如幽魂一般。影片为闻善做的解释,与接受命运有关,承认自己的平凡,然后确认平凡亦值得被书写,我认为,这个切口开得不好,太过于私人化,可能是导演的某个投射,但有自说自话之嫌,作为院线电影,面对形色观众,难免令人生疑。
在大部分时间里,闻善都能保持稳定的“丧”情绪,但为什么到齐溪饰演的邵金穗出现,闻善的情绪会开始波动,内心随之如洋葱般被剥落?其实,这里导演用了一组等式关系,邵金穗和网友的虚拟,闻善与邵金穗的初见,都带有陌生成分,对陌生人吐露心事,在熟人面前坚强,是当下社会人的写照,所以邵金穗以陌生的力量,打开了闻善久封的心事,对于文艺片来说,这是合理的。
影片在闻善的恸哭中缓缓封笔,感觉还有很多想说的,没有说,也许是导演想留给观众,让电影的生命在现实中以生活的方式继续,所以让闻善以归家喻指回归初心,以及生命进入正规;但,关于写悼词这一职业,特别是文字性的陈述,在影片中几乎是缺席的,多见闻善的奔波与兜转,罕见悼词的形体与意蕴,这种“没说完”,让闻善这个人物有着与职业脱离的危险,也让影片离地三尺。
文末聊聊胡歌,胡歌身上携带的破碎感与奇异的修复能力,很有趣,在看闻善的时候,你会看见一种暗情愫的涌动和伤口的结痂,他的这种能力,在吴迪身上也有体现,看过《走走停停》的朋友,可以回味一二。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很多】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拆”字为头 “暖”作尾
抢了手机店的“眼镜”和“大头”一路狂奔,逃至一处老旧小区内,小区的墙面上遍布“拆”字,“拆”有两个意像——摧毁与新生,这就是影片《无名之辈》要描述的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无奈挣扎,遍布命运的捉弄。“眼镜”(胡广生),不 ...
《绿鱼》:当老港片邂逅诗人李沧东
北京国际电影节挑选李沧东的《绿鱼 》(4K)进入致敬片单,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爱的导演李沧东的作品,另一方面,这部充满老港片调性的《绿鱼》,与李沧东诗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温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沧东 ...
《遗传厄运》: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节为恐怖同好选了一部很好的片儿——《遗传厄运》,这是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整个观影过程,前半段像是毫无目的的漫游,追随镜头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游荡,一半无趣,一半寡淡;到了后半段,那些寡淡与无趣成了拼凑完整“恐 ...
我们与恶魔的距离~
《看见恶魔》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处理成感官意义上的爽片,金知云显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时又有着更进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余,还能重重的在观众脑后敲上一锤。故事的主线围绕李秉宪饰演的金秀贤与崔岷植饰演的张京哲之间“猎人”与“猎物 ...
此心安处是屋家~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