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将拍攝者完全隐去、手持攝影并被動的記錄純粹的現實,但即便攝影師在畫面上不在場、被跳切剝離,也能“看到”其在影像中“主動提問”後唐志軍等人的回答,從而參與到攝制過程中揭露“真實之下的真實”。這些形式/理念是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的立身之本,但《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立足點依舊是“僞紀錄片”而非“紀錄片”,卻在其中套用了這些形式,以帶來直接電影的臨場感,以及與真實電影攝影師一同行動的親曆感,而其目的終究在于模拟真實,用影像欺騙觀衆使之信服影像的“真實性”。但其内部想探讨的種種具有現實指涉的“真實問題”(如抑郁症、貧困等)并未深入,取而代之的是用這些“問題人物”(如唐志軍和農民們)來制造笑點,從而呈現出與種種現實主義虛構影像不同的、甚至是有些不負責任的姿态。它用虛構的形式極力模拟真實,卻用如此形式拉開與“真實生活”的距離,去探讨如“宇宙的意義”等形而上學的(甚至稍顯奇幻)終極命題。而在這層探讨上,《編輯部》恰巧站在了能引人深思的邊緣,因為我無法否認其帶來的審美觸動,能使影像在結束時顯得不那麼空洞——莫如說它在這一瞬間超越了殘存影像電影中的部分缺陷。因而此刻,《宇宙探索編輯部》仿佛成了一個不純粹的“四不像”,它乍一看不好分類,即便我依舊能為它劃下界定,但本質上它始終“拒絕着分類”,如同後現代的浪潮的一個縮影。而這恰恰也是突破口所在,這樣“特立獨行”甚至“令人厭惡”的片子在如今的市場中是如此之少,因而多少也顯得有些彌足珍貴起來了。
無标題(短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6bit》到邪典的《21世紀》
2024.08.23,《16bit的感動》帶來的美好幻想莫過于制作者們以為21世紀的大夥想象力很豐沛,而不必陷入決斷主義者們所選擇的小叙事于固化的單一建築結構中産生的無止境内卷,可以給處于市場暗面的“夕陽紅”們留一條出路、以及近兩年 ...
獻給倒懸少女的鋼琴奏鳴曲
2024.08.04,通篇看完乃是一種強烈的“解離”與“倒錯”之感。從開篇巴黎的下水道與地下墓穴,源自《刺客信條》裡戴着兜帽的兄弟會成員接過奧運聖火、一個快速的升鏡頭拉至“地表”上紀念古希臘衆神的狂歡儀式開始,整個開幕式的架構不僅是 ...
2024.05.10,斷斷續續在b站看完。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曆史使命本然的屬于電影呢?”戈達爾答曰:”圖像(image)“——“我心中理想的電影史不僅要以時間順序來叙述,甚至還要用點‘考古’或‘生物學’的眼光去闡釋。”在論文電影中 ...
死亡、世界、時間、旅途,進行葬送
2024.03.24,“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于世界之外…凡是可以說的東西,都可以說清楚的。而對于不可言說的,我們都理應保持沉默”——比如死亡。《葬送》的悲劇在于時間,更在于“芙麗蓮的個體之世界”與圍繞在其周遭的“「我們(私達)」所構成之 ...
(叛逆,不分段)“就算不記得念書時的事了,她也都還記得書上念過的内容。”而寫滿「楓」的記憶和願望的日記本重新被「花楓」閱讀,是兩種記憶、兩種“自我”的對撞與流變,讓“日記本”和二人共享的“身體”一起,成為了「楓」這一幽靈性存在的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