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10目前看過華語電影的頂流,大陸電影no1,堪稱大陸的牯嶺街少年殺人日記。

這才是這個時代這個地方應該拍出來的電影!然而卻隻是零星個例,甚至成了禁片。面對相似的環境,取而代之的是竟然是高了一分的好東西。當然,與其吹噓或貶斥,不如品鑒和探讨。

生猛有力,瑕不掩瑜,幾乎沒有一部電影能離我的生活這麼近。這當然不是完美之作,正因如此它才能和我的生活貫通。電影可以不是避難所,而是雙刃刀-解剖刀。既然生活不完美,又何必虛構完美呢?真正偉大的作品應當留下缺口向現實敞開-作者的死和被封禁也自然構成了作品生命的一部分。真的建議那些看不懂的人,不必打分也不必強求。(沒有任何優越的意味)相比之下這部電影比鏡子應該更能在我國接受吧,如果不禁我想或許應當大受推崇。本以為是冗長的冷門文藝/實驗悶片,卻如此真實生動,毫不枯燥。當然,我也理解觀影的門檻-需要有适當的經曆和心境。

回到電影本身,如果稱這部電影就是慢刀殺人,如何能忍受生活呢?四個小時相比于人生簡直太過短促。不需要設想一個過去的都靈、日本的沙漠,生活的暗淡就在我們身邊。

技法上,沉重慢節奏和生活共振,力道卻不減,長鏡頭凸顯窒息感。取景真實不做美化。制作粗劣,低成本,情節拖沓松散,留白刻意,黑色濾鏡,這些都可以成為批評的理由,但當融入這個故事中時卻完全被接納了,把戲劇性和看似偶然的沖突整合在一起卻不顯得突兀。當然,以現實生活為背景拍出真實更難,因為離人們太近了,一點差錯都不能原諒。但同時隻要有一點足夠深刻引起共鳴就能超越其他缺憾了。當然還是可以挑刺的,彭的表演、個别台詞的說教味。

相比下,适當保留了牯嶺街的戲劇性又不至于陷入宏大叙事,保留了小武的真實生活氣又不至于情節完全散亂,保留了一一的衆生相又不至于陷入對瑣碎的旁觀之中。

關于主題:家和社會,大小不一的牢籠罷了。每個人都是石堆中的一塊,沒有人不承受重負,也沒有人不造成負擔,一切都是重力所緻。(開槍往往隻是因一點風吹)現實是個荒謬的黑洞,沒有人對你的遭遇擔憂,你若不用力隻會越陷越深。世界那麼大,你卻無處可逃。不必等待大象,每個人都是大象。

關于作者:很遺憾之前不了解導演,以為是新興的導演卻已經去世了-居然才活了不到三十歲。死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也算有所作為了。

胡遷-不斷地遷徙,這怎麼不是我的旨趣呢?

知道作者的生平後幾乎感到近乎我的人生。隻是我沒有選擇複讀,現在正在大一準備跳到電影系。要惜命啊,也要盡力把時間花在刀刃上。這樣的電影,能拍一部是一部。快去行動吧!

作為作者的處女作質量實在可嘉,但我相信這是我能拍出的電影,而我應當拍得更好。

ps應當去院線二刷(如果有機會的話),電腦的畫質實在糟心。連貫看完,隻上了一次廁所,期間受到長輩的催促和打斷,但這也構成了影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