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于養心殿,年僅18歲,在位十三年。

...

《兩宮皇太後(1987)》中的同治皇帝

按清朝制度,同治本應葬于清西陵,可是,他卻葬在了清東陵。這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入關之後,在關内的第一座陵寝是順治的“孝陵”,建成于康熙二年(1663年)。為了防止“壓龍脈”,專門扒掉了附近的長城及其他附屬建築,并拆除了陵區内除一座二郎廟外的全部廟宇。這裡被稱為“清東陵”。之後,康熙采用“子随父葬、祖輩衍繼”制度,将自己的“景陵”也修在了東陵。

雍正并不因為奪嫡争議而有意回避墓址,他開始也和父親康熙一樣,在河北遵化的東陵内選擇陵寝。從雍正三年起,就派人在遵化昌瑞山周邊尋找“萬年吉地”,當時欽天監選定的是遵化州以北二十裡的“九鳳朝陽峪”,認為這裡“龍身金星宏偉”。可是,在“定穴”時,發現這個位置是“水道出口之處,堂局全無”,就是說這個方向正沖水口,無法修建神道等所有陵寝建築。如果換個方向,又壞了風水。另外發現,這裡土中有大量砂石,土質不好,是營造皇陵的禁忌。後來,怡親王重新查看,認為這裡“未為大地”,連當做王侯的墓葬都不合适,更加不能做為皇陵。雍正這才決定重新選址,後來選定了易州泰甯山天平峪(後改名太平峪),稱此處為“乾坤聚秀之區”,在這裡修建“泰陵”,這裡遂為“清西陵”。

...

《雍正大破十八銅人(1976)》中的雍正

由于雍正打破了其父康熙立下的墓葬制度,為了保證東西陵都有子孫祭祀,乾隆隻好下诏,如果父輩葬于清東陵,則子輩須葬于清西陵,若父輩葬于清西陵,則子輩須葬于清東陵,這一父子分葬的制度被稱為“兆葬之制”。據此,乾隆葬于清東陵,陵墓為“裕陵”。其子清西陵,陵墓為“昌陵”。

到了道光時期,道光八年(1828年)九月,道光帝在清東陵查看陵址,發現地宮内出現多處滲水。他随即廢棄了這處陵址,改在清西陵重新選址,修建“慕陵”。

道光帝的做法直接破壞了“兆葬之制”,鹹豐帝無奈,隻得在清東陵為自己修建陵墓,即“定陵”。所以,正如本文開頭,鹹豐帝的兒子同治帝原本應葬于西陵,也因為遵循兆葬之制而葬于清東陵,為“惠陵”。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去世,而這時他的陵墓選址才開始,建陵也才匆忙進行。1914年,光緒葬于清西陵的“崇陵”。

...

《火龍(1986)》中的溥儀和李淑賢

溥儀于1967年去世,1995年,其遺孀李淑賢将其骨灰移葬于華龍皇家陵園内,與皇後婉容合葬。溥儀墓靠近清西陵,距離光緒帝的崇陵僅約200米。

清朝十二帝的陵墓分布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