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對于死亡就懷有恐懼、忌諱之情。中國古代就有避諱“死”字的委婉表達,例如:“薨”、“殁”、“羽化”、“作古”、“仙逝”、“駕崩”、“升霞”等詞。

随着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壽命普遍得到延長。那些困擾人類的登革熱、瘧疾、天花等諸多古老的疾病,即便今天無法被完全消滅,但由于科技力量的保障,已完全可防可控。

即使是近年來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相信人類也能通過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研發疫苗等方法來抵抗乃至戰勝它。

因此, 死亡在現代社會越來越被邊緣化。然而,雖然如此,人類依然逃不脫死亡。死亡不會因為人類的推遲到來就不存在。人類不可能永生。

既然每個人都注定死亡,那麼,一個人離開世界的最後一程,應該怎樣被記住?人類該如何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存在的意義?

本次微信公衆号就推薦一部在豆瓣評分高達8.9分的日本電影——《入殓師》,該片情感細膩,節奏舒緩,是一部治愈心靈的劇情片。在2008年的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它獲最佳外語片獎。

這部影片有許多值得寫的點,本文我主要選取“理解死亡并超越死亡”和“對生命的領悟”這兩個為切入點,來談談自己對該片的感悟。

...

入殓師

 一、理解死亡并超越死亡

《入殓師》是根據日本作家青木新門的小說《納棺夫日記》改編而成,這位作家早年從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辍學後,做了多年餐飲業,因經營不善倒閉了才進入殡葬行業,一做就是四十年。他把自己的經曆與感悟付諸筆端,成就了感動萬千讀者的文字,也為電影《入殓師》提供了紮實的文本基礎。

電影講述了離死亡最近的職業——入殓師的生活。在日本的殡葬文化中,入殓師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工種。它被稱為送行者、納棺師或者葬儀師,是一個為往生者化妝整儀,納入棺中的職業。

...

導演拍攝這部影片,既使觀衆對入殓師這一職業有了深入了解,同時,也借着一名入殓新手的視角(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從而傳達出對死亡的理解。

因入殓師是一份直接與屍體打交道的工作,雖然每天有五十萬日元的高額薪資,但對于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這仍是一份避之不及、難以啟齒的工作。不管是小林大悟本人,還是他的妻子美香、朋友山下乃至逝者的家屬們,一開始均持此種态度。

小林大悟成為入殓師屬于陰差陽錯,他原本是一家樂團的大提琴手,從小到大接觸和學習的都是音樂,因樂團解散,灰心的大悟才決定與妻子美香搬回鄉下,在媽媽留下的老屋中過着平凡的生活。

...

一天,小林大悟偶然發現了“NK代理”在報紙上刊登的一則招聘廣告:不限年齡、正式員工、工作時間短、待遇從優。原本他以為是做一名協助旅行的導遊,與公司的社長——佐佐木生榮詳談後才知道竟然是招聘入殓師。

...

小林大悟的内心一開始是拒絕的,更何況第一次工作,他就碰上了替一個死在家中兩星期的獨居老太太收屍。

這是小林大悟第一次直面真正的死亡,不管是聞到屍體腐爛散發出的惡臭,還是目睹了桌上密集的蒼蠅嗡嗡圍滿一塊生蛆的爛肉,小林大悟對此強烈的、控制不住嘔吐的生理反應,都表明了他内心的恐懼、愧疚與抗拒之情,他覺得自己無法勝任入殓師這份工作。

...

這次工作,除了生理上的沖擊,對他的精神上也産生了極大影響。他對死亡、生命和入殓師這一職業開始有了探尋思考。

當他獨自一人站在橋上,看水中的鲑魚拼命遊上來就是為了去死,他不懂它們為什麼去死還要這麼辛苦?由于在小林大悟的成長過程中,父親是缺席的,因此他對死亡、生命、職業(也可以理解為自我認知)等重大問題的疑惑,均由社長來代替父親完成授教。

...

在多次看到社長平靜、細緻、溫柔地為往生者整理儀容與穿戴的過程中,小林大悟感受到了愛、舒緩和完美。社長把逝去的人重新喚回,賦予永恒的美麗,不僅表現了入殓師的高度專業性,更是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尊重。

正如社長曾告訴小林大悟:“人總會因死亡而分别,痛苦的是活着的那個”。因此,要把他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再與之告别。

...

而在目睹一次次的生離死别中,死亡本身所蘊含着的親情、愛情、友情、失去、悲痛、不舍、勇敢、告别等的無數主題,更是深深地打動着小林大悟的心。

...

這些因素,都促使他開始理解并尊重入殓師這一職業。在深層次上而言,這種職業的理解也可看作是小林大悟在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尋找的過程中,理解死亡并超越了死亡。

“因為在超越死亡這件事上,我們無論采取何種形式,最終都可以歸入純粹自我的發現和回歸過程。當一個人真正發現了自己的純粹自我之存在及其價值,并不斷回歸其中,那麼,死亡就不再是問題,超越死亡就是可能的。”

小北,公衆号: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件人人都會面對的事情,為何難以啟齒?

就像社長對他說的那樣:“你生來就是做入殓師的”。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當小林大悟在朋友山下嫌棄他的職業,妻子美香氣到回娘家的糟糕處境下,為什麼他仍不放棄做一名入殓師。

...

二、對生命的領悟

“關于死亡,最直觀的認識或許就是存在的終結與可能性的消失,我們不僅喪失了對世界的參與感,更重要的是,就連我們存在過的證據也将被逐漸抹去。”

小北,公衆号: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件人人都會面對的事情,為何難以啟齒?

關注死亡、認識死亡是每個人成長中的必修課,因為隻有關注并認識它,人才能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才會知道該如何活着。

...

正因為有了死亡,人類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斷探尋活着的意義,并執着追求自我存在之價值。

正因為有了死亡,人類才會按照自我意願繁衍後代,通過宗法血緣的關系,讓自己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續。正如《入殓師》中美香的懷孕。

...

當小林大悟得知自己要當爸爸的喜訊後,我相信這一刻,他的欣喜是遠大于别人的。因為作為一名入殓師,他與死亡打交道的頻率要高于他人,因此對新生命的珍視也要深于他人。

而在電影的結尾,小林大悟為死去的父親行入殓之禮時,一邊是去世的父親,一邊是妻子腹中的新生命,在生與死的輪回中,這種“敬畏死亡,珍視新生命”的主題就凸顯得尤為強烈。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電影畫面中充斥着大量死亡鏡頭,影片整體給人一種壓抑、沉重之感,但是如果你足夠細心,可以發現導演為了緩和這種主基調,在影片中多次置入了大自然的美景。

1.一群自由地飛翔于蒼茫天際的鳥群和一群在碧波蕩漾的湖面盡情遊弋的白天鵝。

2.在綠油油的鄉間草地上,小林大悟忘我地拉奏着大提琴,悠揚婉轉的樂聲在廣闊的天地間飄蕩。

3.在繁花盛開的春季,懷孕後的美香拿着灑水壺,在爛漫的櫻花樹下澆灌着綠色植物。

......

...

這些大自然畫面的置入,一方面有如上所述的作用,另一方面這也是導演通過死亡表達了對世間一切生命的禮贊。

這種禮贊,是電影中類似社長佐佐木生榮、小林大悟等真正接受過死亡教誨,探究過死亡謎底的人才能夠領悟到的生命底色。

“那就是熱愛生命,敬畏生靈,對人、物充滿慈愛悲心。因為死亡交給我們的從來不隻是恐懼、痛苦、悲傷,還有對生命的珍惜和關愛,對世界的留戀和熱愛,對人世的貢獻和付出。”

小北,公衆号: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件人人都會面對的事情,為何難以啟齒?

或許,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直面死亡、敬畏死亡卻仍然熱愛生命并好好地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