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条件反射是刻进人们DNA的。

比如他说,锄禾日当午,你立刻接:汗滴禾下土。

他说,宫廷玉液酒,你想也不想:一百八一杯。

再比如他说,连姆·尼森,你脑中只有大大的两个字:营救。

自从十几年前转型为动作专业户,尼森老爷子主演的中文片名带营救两字的电影之多,足可写成一副相声贯口。

只是随着年事渐高,营救强度也逐渐缩水。从最早的格斗开枪奔跑飙车样样全能一路下滑,到了今年这一部《疾速营救》,创出了体力划水新高度:

90%以上的时间坐在车里,最多的动作就是按键盘和摘拔耳机,唯一算得上动作场面的只有一头栽进河里又游上岸。

电影翻拍自西班牙的《炸掉银行经理》,讲一个银行家被炸弹客威胁诬陷,上一次翻拍的《急速逃脱》国内还引进公映过。对比前两版,这次翻拍也亦步亦趋,没有什么新点子。

动作不激烈,故事不新鲜,悬念几乎没有,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大家知道我是台词控,至少可以举几个例子,看打不动跑不动的老头子,嘴上功夫里有没有可取的智慧。

第一个例子是电影开头不久,客户打来电话,说股票大跌,对主角失去信任,想要撤出投资。

追涨杀跌的老毛病怎么又犯了?主角立刻安抚:18年前你说不想再稳扎稳打了,想做出一番大事业,我相信你还是那个你,直面风险的勇敢的人。

客户表示当年是这样没错,可如今我已经老了啊。

主角借力打力:没错,你拼了这么多年才有这番地位,成了家人眼中的顶梁柱,就算现在退出,你也回不去当年了,还是跟我一起战斗吧。

这场戏的功能类似007电影字幕前的小引子,用来介绍主角的核心能力,强大的沟通说服。

他熟练地用了一个说服和辩论中常用的技巧:一个事实,两种诠释。

同样是“老了”这个事实,在客户眼里是退出的理由,在主角口中却是坚持留在游戏里的必要性,显然主角的诠释更有说服力。

客户沉默半响:好吧,我继续投资。

第二个例子在电影过半,女警官非但不相信主角是被威胁的,还把他当成炸弹客来谈判。

主角拿不出证据自证清白,意识到各执一词没什么用后,立刻转换思路:

你们能屏蔽手机信号吗?我检查了车上的炸弹,装有压力板和手机触发装置,我们必须阻止他引爆……

要让别人相信,不能只说主张,一定要有细节支撑。

后面主角被包围,警察第一时间就派出拆弹专家来查他的车。女警官现身告诉他,附近几个街区的信号已经被屏蔽。

他们相信了他的话。

第三个例子是临近结尾,见炸弹拆不掉,儿子不愿下车,一定要跟老爹同生共死。

青春期男孩很容易热血上头,中二的固执一旦爆发起来牛也拉不住,但主角只说了一句就让他冷静下来:走吧,告诉你女朋友,我很愿意见见她。

电影开头主角得知儿子不务学业还交女朋友,勃然大怒,关系闹僵。因此这时他说这话就有两层意思。

一是提醒儿子,想想你还有其他重要的人和自己的生活,不要跟着我冒无谓的风险。

二是向他保证你老爹会没事的,我还等着案子结束了看看,是谁家的姑娘被我儿子看中了呢。

这种强大的自信和保护感一下子抚平了少年的冲动。

电影把主角塑造成一个头脑冷静、善于应变、精于沟通的角色。

但当炸弹客露出真面目后,他却没有继续使用语言智慧,而是一踩油门,把车子冲翻天,拼着同归于尽也要送凶手归西。

因为他深深明白,归根到底,用说服能争取到的支持,只会来自遵守社会规则、愿意讲道理、对你有感情、跟你有共同利益的人。

而面对财迷心窍、狡诈冷血、滥杀无辜的疯子,不用跟他废话,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