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原因是因為我沒刷到哪篇文寫出了我的感受,我還是自己笨拙記錄吧,免得忘了分兩部分:一、影片的母題二、當然是女性覺醒
01 影片的母題
《醬園弄》(以下簡稱《醬》)是一部标簽為「懸疑、犯罪」的電影,但事實上,電影缺少犯罪類型片的元素,更是一部連懸念在幾乎所有人看片前就已揭曉的電影—— 殺人動機明确,兇手确鑿無疑,連三次庭審和反轉都通體透明。
那,看個啥?

從某種意義上看,《醬》不算嚴格意義的懸疑犯罪片,影片的重心并非探讨作案動機,調查取證,推論真兇幫兇,而是展現在時代更叠中,個體命運、大衆觀念、法理體系等的交織,審判女主的過程中,也在審判目之所及的所有人。
殺夫歲屍懸案隻是個藥引子,動蕩時代下的血案、謊言、複雜人性的衆生相隻是承載表達的容器,帶有文化特殊性的叙事,風格很藝術。
但,《醬》又的确是在講命案。
《醬》的原型是上海醬園弄殺夫案,被譽為“民國四大奇案”之一,坊間案子有各種版本,所謂真相早已淹沒在浩瀚曆史中,陳可辛導演留下了「醬園弄」的殼(框架),重塑了故事内核。
他用頂級美術、蒙太奇、大提琴和鼓點,講述着一切地位卑微不明者的痛苦。你鼻腔裡血的鐵鏽味、胸口重壓下的窒息感、耳中獸性卻毫無生命力的人聲,暴力撕裂、觸目驚心。這就是時代變革下的藍綠色的能量場。
所有人物都在各自命運的籠罩下,時代力量的裹挾下,走向終局。我們很難用既定的倫理準則、好壞的道德标準來界定他們的對和錯。
是命案的因,也是時代的果。
生存是人性與獸性的拉格朗日點,舉刀是必然的,因為别無他法。
詹周氏的刀,劈開的不僅僅是一個不負責任暴戾的丈夫,也是那些讓女性不敢擡頭的沉重日常,更是一個将女性逼至絕境「She’s Got No Name」的黑暗時代,枝解的是舊時代拴在她脖子上的鏽迹斑斑的鎖鍊;
時代的刀,枝解的是無以言說的社會結構問題,枝解的是你和我每個人的 「個人命運」和「群體命運」。
醬園弄所有人裡,屬易烊千玺扮演的蒜命瞎子「眼睛最亮」,他說:
詹周氏屬兔,你屬雞,為「六 沖」。
瞎子提醒薛至武:「這案子你别碰!」
(說人話就是:她ke你。)

這一段相當關鍵,點出詹周氏和薛至武兩人的性格,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鮮明的暗示了兩人此後性格決定的命運。

在中國傳統生肖文化中,「六 -沖」是一個重要的命 理概念,相 沖源于地支「卯」與「酉」的對立,暗含金克木五 行與動物習性的根本差異。 《協紀辨方書》将卯酉相 沖列為「六 沖之首」,認為沖突程度最為顯著。
想起我以前有個主管,金雞,嚴苛要求HR團隊絕不允許有兔(雖沒明面規定吧)。
說回醬園弄,在六 沖的文化概念框架下,詹周氏(兔)與薛至武(雞)的沖突是尖銳極端的,表現在:
兔性喜靜而雞性喜動,兔重情而雞重原則,兔善迂回而雞好直截。
兔對應的卯木象征新生、生機與活力,柔韌的東方木氣,代表溫和内斂的性格特質;
雞對應的酉金則象征肅殺、堅毅的西方金氣,靜止與沉寂,體現為直率強硬的處世方式。
成語「東兔西雞」,也借此形容地理位置上的東西相對,象征完全不相容或無法協調的事物。
章子怡扮演的詹周氏和雷佳音扮演的薛至武,放在一起就劍拔弩張,因為二者在「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完全處在對角線。
後面雷佳音放野豬PK帶刀詹周氏,更是将矛盾推向了高潮,看得我唏噓。
這種性格隐喻,也暗示了兩位的命運走向。
薛至武在片中确實像一隻驕傲的灼灼逼人的大金雞:他自信、直率強硬,雷厲風行、精明能幹。收下賄賂的金條,給主編放生,他從後視鏡看着瑟瑟發抖的主編說:「這是我說了算的世界」,這些狂妄、激進、傲慢、自大,又以另一種能量影響着他的行為,決定着他的命。
詹周氏在片中的溫和、隐忍,她被抓時她認命,被打時她僵直,但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所以她舉刀,所以她庭審上推翻證言,所以她用旗袍祈求嬷嬷,她又瘋狂的想活,這是她的生命力。
而另一邊,詹周氏遇到的西林、獄中大姐大、嬷嬷,是她的「運」。

影片裡,趙麗穎扮演的新女性西林在她自己的主線裡,有一個細節,劇院為給殺夫案檔期,撤掉了她的「娜拉出走記」,帶有強烈女性意識覺醒的話劇被忽然取消時,詹周氏殺夫案,被她視為重振自己戲劇事業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有效題材。因此她帶起了輿論,她那句擲地有聲的「願今天的女性不要屈服,不要讓他們得逞。」宣言,鼓舞着千萬個詹周氏,這是結果。
起于一個作者話劇被撤掉後需要重新回到C位的「私心」,對詹周氏卻成為「女幫女」的「運」。
我個人還蠻喜歡西林這個人物設定的,她這個人物是有層次的,即便是新女性,但她帶着局限性。西林是短發,但她公衆場合永遠大波浪假發,濃妝豔抹,這是她穿梭在父權社會與之周旋與戰鬥的戰服,她十分清楚地知道強權中女性可以用什麼作為利器,她遊刃有餘十分靈活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用以在男人堆裡「活」。這與獄中大姐大王許梅的「每個女人都有三件寶貝:腦子、奶-子、肚子。」,本質沒有區别,都是為了尋求「活」。
即便有局限性,但作為知識女性代表的西林,她能夠完成在那個時代幾乎不可能的「休了他丈夫」的「離婚」,并以腦子讨生活,已經是覺醒中的行動派,先行者了。
在獄中大姐大王許梅自己的主線裡,她在獄中靠腦子、奶-子、肚子,堅信自己可以出獄獲得自由,并誤以為她靠這「女人的三件寶貝」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活下去。而其實在那樣一個時代下,他這樣無依無靠的女性,命是不被她所控的。嬷嬷那張證明「懷孕」的紙,就晚了那麼一步,她跪在刑場上像個怨婦一樣敲打着她「不争氣」的肚子。
而這張就晚了一步的懷孕證明,卻陰差陽錯,因為嬷嬷的慈悲心以及收尾款的需要,她恰巧又必須找到西林,因為西林願意掏錢,所有的陰差陽錯就這麼剛剛好,成了詹周氏活下去的「運」。
嘩然,唏噓,戲劇性拉滿。
醬園弄電影裡,每個個體的社會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情感和精神個體性;他們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隻是時代更叠,命運交織,不同的人在以不同的方式應對巨變,努力重新定義他們的身份和價值。
任何時代變革下個體命運一樣一樣的,下崗、媒體消亡、金融海嘯、新冠、經濟下行與轉型、Ai浪潮。。。
對于個體,一切的命都是必然,一切的運都是偶然。
時代車輪滾滾過,一将功成,其他全是萬骨枯。
做此剖解和類比,是要引出一個立論:
對于個體,命運的力量更強大。
對于群體,時代的力量更強大。
人物命運與時代交織以及由此體現出的複雜人性,是陳可辛導演電影中一再出現的母題。
分享一個電影冷知識:陳可辛導演2007年的《投名狀》。剛開始豆瓣6分,2022年 7.5分,現在2025年7.9分。
我是這兩年再刷此片,還有個電影搭子解說,才似乎看懂了一些。
02女性覺醒
醬園弄發生的時間是1945年,
直到1995年,聯合國才承認「女人也是人」,中間等了50年,我查資料的時候,有被吓到。
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達成的協議,才迫使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女權作為人權的組成部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行動綱領》第二條:“……婦女和女童的人權是普遍人權的一個不可剝奪、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前現代中國文化中「群為臣綱、父為子綱、父為妻綱」,
這三綱,内如「思想鋼印」,外如鐵蹄鐐铐。主從地位,等級規則,權利關系,禁锢着所有人。Man是男人也是人,而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女性是男性的他者。
我還記得薛至武的眼神,他仿佛在說:「配件」殺 老公,你敢挑戰綱常,你T M真是反了。
在那個時代,女性是一種宿命。
醬園弄發生的時候,「女人壓根不是人」。
讓我深深感覺,這一幕像極了現在有人說「養的狗咬主人」,下面評論紛紛是「打得不夠」「打輕了」「安 樂 死」「晚上炖了」「賣掉」「咬主人的狗必須死」「打死,當着别的狗打死,别的才能學乖」。
隔壁有人常年打狗,天天打,打得狗要死了,鄰居不聞不問。
虐 貓虐 狗,報警,JC管不了,法律更管不了。
因為,這都「正常」。
現在打狗,跟當時男人打老婆的時代場域一樣一樣的。
你連名字都沒有,you're got no name,你算個神馬東西。
名字重要嗎?
但《好東西》裡有個沒有名字的前夫,最近有個女孩「招娣改名」上了熱搜。
先剝奪名字,再剝奪主體性。
時代與社會結構對個體有着強大的制約力,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個體完全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
在女性覺醒這條線的鋪設上, 醬園弄裡易蔔生《玩偶之家》,出走的娜拉,藏了一個「第三種可能」:
張愛玲說,中國人從《娜拉》一劇中學會了「出走」,但接下來更大的問題是向何處去?
魯迅說,娜拉隻有兩個結局,不是堕落,就是回來。
借趙麗穎扮演的新女性西林視角,主角提出了「想探索别的結局」,第三種可能,成為貫穿全劇女性覺醒的主線。
引用意大利曆史學家和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的一句話:「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他提醒我們「一切曆史都不得不是當代史」,其意義受制于當前社會的思想和背景。他更是在為曆史學的自律而辯護,主張曆史有着超越哲學和科學的獨特價值。
醬園弄的時代特殊性下幾位女性的抗争,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女性在曆史中的位置,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女性,在極 端男 權的曆史場域下,對加諸在女性個體身上的結構性制約的認識,以及無數女性個體與她們「命定」人生對抗之路的思考,女性個體該如何在權力遊戲中尋找自我。
她們在講:「我何以成為我」,
她們在講:「如何從History,到,Herstory」,
曆史是遠的,但課題是當代的,當你真的回看,你知道痛苦是如此的當下。
「我何以成為我」這後面鋪墊着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就是「我是誰」。
最後,我覺得導演自己的這句話可以做個很好的ending:
「路走到這裡,是我自然的選擇,也是被選擇。我必須走這條路,做很多别的導演不用做也沒耐心做的事情。」——來自陳可辛的對話集《自己的路》。

參考資料
皮埃爾·布爾迪厄. 世界的苦難[M]. 2017. 電子書:
https://cread.jd.com/read/startRead.action?bookId=30696508&readType=1
翁冰瑩. 作為“新古典”的布爾迪厄社會學研究[J]. 法國研究, 2018(1):73-82.
黃敏原. 從布爾迪厄的紀錄片看法國社會學家的社會參與[J]. 新批判, 2012(1):143-160.
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19608/5063000107.pdf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德國卡倫霍尼,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巨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 博蘭尼,1989 , 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
“Bourdieu’s Impact on the Anthropology of Suffering.” Arthur Kleinman. 199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ology 33 , No. 2.
Towards a Social History of Suffering : Dignity , Misery and Disrespect . Donald Reid. 2002. Social History , Vol. 27 , No. 3.
https://www.jstor.org/stable/4286911、
“A Literature From Below. ”GÜNTER GRASS and PIERRE BOURDIEU,The Nation , (New York/N.Y.), July 3, 2000.
http://www.homme-moderne.org/societe/socio/bourdieu/entrevue/grassUK.html;
《光影言語》,作者:[美] 白睿文
《陳可辛 自己的路》作者:李焯桃
《The Weight of the World: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Pierre Bourdieu ,ISBN: 978-0-745-61593-6,December 1999
“Utopia of Endless Exploitation : The Essence of Neoliberalism. ”Pierre Bourdieu. 1998.La Monde Diplomatque , English Edition , December ,
《規訓與懲罰》作者:[法] 米歇爾·福柯,闡述了權力是如何通過知識侵蝕人的主體性、理性如何借助知識的權力壓迫非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