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社會轉型、大波浪、丹甯喇叭褲、BP機、大哥大、紅塔山、老白幹、縫紉機、個體戶,電視劇、還有鄧麗君磁帶的風靡,在濃烈的懷舊複古調中,交織着經濟萌芽初期欲望野蠻生長的滋滋聲,一張土猛土猛的時代畫卷被電影徐徐打開。

瓜子花生鹵雞蛋、小推車、剝橘子、玻璃瓶汽水、聒噪大嗓門、過道站人凳下躺人、過節出門要搶票、抱包睡覺、内褲縫兜藏錢、髒兮兮、亂哄哄、龍蛇混雜、五花八門……《畢正名的證明》就是這樣一個時代情境下的江湖片,好萊塢式的叙事,将奇人、奇事、奇技、奇趣,揉進了懸疑、警匪、愛情、特技等流行的商業元素,既有绮麗的爆點設計和搏鬥情節,音樂、動作、光影、剪輯,有即時的爽感,穿插一些稀奇古怪又神秘兮兮的語言,科普又獵奇。

導演還構建了一個象征意義,綠皮火車就像那個時代的一個江湖,在沒有監控慢車年代,藏在這樣一個鮮活時代褶皺裡的,就有一個熱門偏行——扒手。在《畢正名的證明》裡,它叫「榮門」。

...
榮門的證明

「榮門」源自民俗「江湖黑話」的「暗八門」:金皮彩挂、橫葛藍榮——的「榮」,指小偷扒手賊這一門兒,在「榮門」裡,老手叫「老榮」,菜鳥叫「小绺」。

出處1:風馬雁雀四大門(騙術門)+金皮彩挂評團(tuǎn)調(diào調包)柳八小門,京津管小绺(xiáo liu)叫“老榮”(小偷)——評書大家連闊如先生《江湖叢談》;

出處2:五花八門的八門,分“明八門”和“暗八門”,明八門包括“金皮彩挂評團調柳”,暗八門包括“風馬雁雀橫蘭榮葛”——來源互聯網。

電影開始有點《天下無賊》那味兒,一樣的綠皮列車,一樣行色匆匆趕火車的人,一樣結夥刨食兒的扒手們,一樣的江湖氣混着煙火味兒,一樣的奇技鬥法,上一次在大熒幕看這樣的高手過招,還是華仔和黎叔炫技剝雞蛋、刀片魚鈎決生死、李冰冰鬥篷偷諾基亞、劉若英吃鴨。。。掰手指一算,居然已是20多年前了。

綠皮火車上,正邪新老統統入局,與賊同行,在封閉空間上演貓鼠遊戲,濃縮世相,我們用上帝視角觀看那些有形無形的人和事。因為完全沒有期待,所以都算得上驚喜。

故事主線是反扒,切入點是眼睛放光、腰闆筆直、走路都正步帶風的新人警察畢正明(王安宇),隻當了一天反扒警的他被挑斷腳筋變殘疾。既要為民除害,又要報斷腿之仇,居然開始拜師學藝當卧底。當畢正明的玻璃瓶汽水被火車上躺地上的男孩子喝掉,當他的學生證被與大白桃(張天愛)偷去,殊不知,所有人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偷偷轉動了。

電影裡的「榮門」等級森嚴,三橫五縱,組織嚴密,分工詳細,元老新銳互相制衡,内鬥即隐秘又暴戾狠辣。榮門,是個江湖,是一種因世俗自成一體的方圓和規矩,由生存和權力連接構成的閑散組織。

這裡,沒有浪漫,隻是生計。

這裡,狼吃狼,冷不防。

他們的證明

看完電影,腦中回響着《茶館》裡老闆王利發對算命先生唐鐵嘴說的那句話:「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

那時候小偷代表着社會上的一群邊緣人,他們深陷貧困裡,因為要活下去才不得不去偷東西,他們的這種行為社會不認可。

如果說江湖是成人的童話,那這個真實的江湖就是真實的人生百态,而真實生活往往醜陋又殘酷。他們困在「江湖」裡。

大白桃(張天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大白桃有勇氣、正義感、重情義,有俠氣,劃破手指,咬緊牙關,絞盡腦汁,費盡心思,保護同伴,隻是為了收獲一些可憐的口食和轉瞬即逝的享受。浪子回頭,改邪歸正,但就如徐克版《東方不敗》裡,任我行敲打想金盆洗手的令狐沖:「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

花手(王彥霖):這個世界欠我的,就是這樣。

花手像瘋狗一樣的對周圍一切憤憤不平,他詛咒命運。

他狠,因為他恨。

他認為這個世界不公,他認為失去的東西多得數不清,他像個小孩一樣渴望别人的認可,他瘋狂的想奪回失去的一切,而且這種情況将會永遠持續下去。他在面對傳他手藝的師父,救命恩人的時候,我想,他也有過掙紮,但就像法國導演羅伯特·布列松的電影《扒手》(Le Doulos)裡,審訊時警察問他:「難道你就沒有信仰嗎?」,他回答:「我信上帝,但隻有三分鐘。」

在佛教中「賊」指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即心魔。我為賊,賊即我(來源:體佛法師),花手如「賊」的一個象征符号,他困在自己打造的江湖裡。

四爺(馮兵):說你又不聽,聽又不懂,懂又不做,做又做錯,錯又不認,認又不改,改又不服,不服也不說。

曼姐(孔令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少爺(邬家楷):别說我不給你機會。

江米條(石雲鵬)和二寶:被賊(人販子)偷走的人生。

連闊如先生在《江湖叢談》裡,對這樣的「江湖」作過更為現實和精确的定義:即行當、行規、奇人奇事,用切口行話保證「江湖」隐于市。江湖始于範仲淹《嶽陽樓記》的一句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與主流社會的剝離與對位,江湖被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江湖人則是下九流的底層人民,為了生存,道德界限模糊。

江湖由此成為今天世俗理解的江湖。

而畢正名(王安宇)躬身入局:少時隻道塾中詞,懂時已是江湖人。

江湖的證明

賈樟柯在《江湖兒女》采訪曾談過,「江湖」二字幾乎無法翻譯(兼具信達雅),最後譯為《Ash is Purest White》~至純火山灰。

畢竟在漢語的意境裡,江湖,可以是:

「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越漂亮的女人越會騙人」——《倚天屠龍記》;

「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裡藏兇,人情裡何嘗不是?」——《卧虎藏龍》

「知不知道飲酒和飲水有什麼區别?酒越飲越暖,水越喝越寒。」——《東邪西毒》

「終是人間留不住,少年以身還江湖;去去重去去,來時是來時;劍猶在,人難回。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蓮花樓》

「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少帥》李雪健老師台詞

江湖,還可以是: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豪縱與淡泊。——李白《俠客行》;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權衡與豁達。——魯迅《題三義塔》;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豪邁與俠氣。——大宋第一蠱惑仔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家國情懷和豪氣。——蘇轼《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湖,也可以是:

「正道之始,必先正名」,人就是要光明正大的活着。——《畢正名的證明》。

一個追光的人,敢拼、敢沖,不回頭,不妥協,對反扒警察和小偷門派的一次獨特側寫,這是正義的一種證明。

小偷的消失,是社會進步的标志,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基層治理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個曾經「輝煌」的江湖行當,随着時代的變遷走向曆史,成為影視劇的題材,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是時代進步的一種證明。

電影可以有尾聲,但江湖的故事還在繼續。學校寝室是江湖、辦公室職場是江湖、互聯網上是江湖;學長對老師卑躬屈膝,對學弟作威作福,公司團建打擦邊球,酒桌飯局的觥籌交錯,開會時的互聯網黑話。。。都是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人,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