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幾乎說盡了人類這個物種。

1. 人間不值得?

底色悲觀。

關于人與人之間誤解的必然性,與理解的偶得性。

關于個體身處集體中的無意識站隊和潛在作惡。

關于前面這二者引發的話蝴蝶效應,所帶來的傷害。

2. 孩子是最靈敏的動物

其實長大進入社會的人們,不過是機械重複着歲數的年輪,自以為掌握了理性分析和複雜處事,心智上卻始終保留人性之初的善與惡的孩童而已。孩子是最聰明的,他們的眼睛不會被表象吸引和蒙蔽,

他們懂得什麼人對自己好,也清楚誰好欺負。他們機敏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形勢,哪怕恃強淩弱,哪怕見風使舵。

這一點,對于孩子中的強者自然如此,可不要小瞧他們中沉默的大多數,或是所謂弱者——這個階級分明的生态系統,是人類殘酷生命力的最佳範本。

3. 劇本結構紮實

像一塊層次豐富的蛋糕,橫切/縱切,有不同滋味。

3種人物視角,可以縱深解讀,從而窺見每一種主觀意識對所謂“事實真相”的扭曲過程。

尤其這3種視角的先後順序也很有講究:觀衆先是代入母親先憤怒,憐憫孩子;再發現誤解了老師,學校教員人人明哲保身大義凜然顧全大局的環境,是那麼熟悉和可笑,産生自責與同情;最後從孩子視角看見全貌,感慨孩童至真至純情感的同時,也感歎這個小小社會裡的殘酷遊戲規則,不過是成人世界的預兆。

進入到第3視角,再縱向回望,忍不住發問:

到底誰是怪物?

是總被欺負,行為古怪,不會虛張聲勢,默默背鍋,老實本分,格格不入的人

還是恃強淩弱,見風使舵,選擇多數人而非選擇或事實的人

抑或是,當人類這個物種聚集在一起時,天然形成的強勢+弱勢+中間沉默/作惡的大多數的,這種機器或生物體般精密的系統?

孩子與成人的互動

原本不明白,為何湊要自稱自己對×的情感不合時宜。在我看來這是不需要定性的情感,可以存在于任何不限制性别的兩人之間。但為何影片非要讓湊自己self-conscious地“同性”與否的标簽?

後來才領悟,這是成人世界對他(們)施加的影響。

母親會對湊說:媽媽會等湊成家,組建了家庭,再去結婚

老師會對湊和×說:和好吧,做個男子漢

×的爸爸會教×對湊說:我要轉學啦,那裡有我喜歡的女孩子

關于性别的成見和刻闆,過早地以“期待”的形式注入孩子們的意識,也令他們對自己“難以描述、不可歸類”的純真情感産生了困惑。

影片最後,暴雨過去,撥雲見日,兩個孩子放肆奔向山野,在沒有其他人類的山裡嬉笑打鬧。

這是一個既讓人舒适,又悲傷的結局。就好像剛下過雨後出的太陽。

經過了剛才2個小時的醜惡,憤怒,誤解,無言,情緒好像走過了一整個世紀,不想再起伏了。

與人類世界detach了。

也想到《火山摯戀》裡男科學家的那句,不想跟人類玩。

戛然而止,是最好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