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A-8.3
背景、主題與叙事
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作為切口-甚至是一個孩子的遭遇-折射出德國社會的面貌,進而展現整個民族和時代的處境-正呼應那個具有諷喻意味的标題。

從影片開頭起,一家人之間的責任糾紛以及房東和住戶之間的矛盾,便塑造了一個極端的、根源于貧瘠的危機困境,這種末世般氛圍貫穿始終。要指出,彼時的德國,從上到下都經曆着一場熱情和希望的幻滅,無可避免地要承認失敗的事實。人們如何對待片中曾經是一家之主、如今卻行将就木的老人-最後被害成為死人,也就是人們如何對待納粹帝國的。
在這種極端不堪的情境下,女兒交出了自己的秤,小兒子到處物色工作與食品,父親則希冀于将自己委身醫院。令人絕望的是,父親自身的生存-生而為人-已經成為了負擔,“我的存在隻會給人帶來痛苦,對我也是,對你們也是。”而兒子的孝順之心遇到老師對弱肉強食的達爾文主義說教,也無奈化作冷血的毒藥。頗具悲劇色彩的還有,當大兒子終于找到了工作時父親卻意外地死了,真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如此的惡劣形勢下,戲劇性仍在積聚。當孩子向老師說出是自己殺了父親并從大樓中逃出時,戲劇性的高潮似乎已達到頂峰,但随即的段落把我們推向更深的深淵。實際上,孩子的死何不也是早有端倪的呢,最後看似冷不丁的死亡-就像《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兩位主角之死一樣-實則同一系列的鋪墊整體形成了完美結合。

風格和手法
影片對待這場悲劇的視角是客觀冷峻的,即便如此-或許也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從中感受到憐憫和人道主義精神。
從視聽角度來看,攝像機以速寫的方式捕捉下真實的影像質感,又以微妙和獨特的視角呈現。以孩子最後走在街頭的場景為例,鏡頭時而拍面部特寫時而跟拍其動作,但都是平視的角度,觀衆處于和孩子一樣颠簸、茫然且壓抑的情緒狀态之中。
孩子經過教堂時流出的管風琴樂曲将個體的悲劇渾然升華。他時而嚴肅地止步哭泣,時而又孩子氣地嬉戲,甚至以玩具手槍進行了最具諷刺的戲谑,最後他攀爬到廢墟的頂端,終于一躍而下-葬身戰争的陰霾,與城市的廢墟融為一體。在最後的一個升鏡頭中,一位婦人仰身背靠碎石堆,雙臂低垂,酷似聖母瑪麗亞懷抱基督屍體的圖景。這種對兩個極端并置形成的悲劇張力-美好童年在戰争摧殘下的幻滅-怎能不讓人想到《伊萬的童年》呢?我們對孩子的凝視,也是尋找自身-喪失于現實的暴力中的-的天真;我們對他的童真充滿同情和理解,同時也猜想着他内心的狠毒和超乎成人的決絕及其根源。

結語
縱觀影史,除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還有誰能做到如此的純粹又真誠、又對社會批判地精細入微呢?将冷酷的悲劇和人文關懷融彙一體,從最細微的真實事件來描繪出整個社會和時代的現實。
25.9.20投影儀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4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5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8.3
選角/表演 8.4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