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7.4
中規中矩之作,與早期新現實主義-即便有所延續、并非背離-逐漸分道揚镳。
很傳統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虛設的,情節的片面的、缺乏層遞與關聯呼應,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實融貫。(盡管比《黑水仙》這樣的好萊塢版類型片要好些)戲劇化的沖突組織打破了生活的自然氣息,缺少了循序漸進的過渡反而使得戲劇性被削弱了。

說教式的渲染和外部描畫,對心理層面和精神體驗的刻畫過于淡薄。借助大量交談表現人物性格,動作和表情都很克制。雖然依舊選用了大量非職業演員,但對人物的表現相對扁平、沒有觸感,因為缺少内在的複雜性和矛盾運動,因此無法代入角色。無論是次年的《鄉村牧師日記》,亦或是十幾年後的傑作《安德烈·魯布廖夫》都全方位吊打本片-無論是對現實環境的捕捉還是對精神層面的深入挖掘、無論是對史詩事件的重寫還是對個體心理的探索。

作為宗教題材的作品,往往圍繞修士們的生活展開,主題無非關于善與惡、信仰和世俗之間的鬥争-無論是内在還是外在層面的。

本片中同樣展現了善與惡/美與醜的幾次交鋒。首先是修士與養豬人的沖突;其次是那個經典的畫面,聖弗朗西斯和一位面目模糊的人會面。最後也是戲劇性的高潮,聖弗朗西斯和暴君尼古拉對峙,這段精彩的段落既可以看作簡單的對比襯托,同時也是教士既受人尊敬又惹人厭煩的體現,你明确懷着怒氣卻無法發洩-面對這樣毫無惡意且頑固迂腐的愚善之人。
也正因如此,一個修士的形象并沒有體現出高貴和威嚴,而是絕對的服從、謙遜、被動,被完全的客體化了。如果還有力量,那就是在逆來順受、服從和不抵抗之下、對生理性的反應的抵抗力,這在《幸福的拉紮羅》中表現得更為極緻。打恰恰是自此之後,聖弗朗西斯意識到行為的重要性遠超于說教。

臨近尾聲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教士們途徑一座住宅區,上一秒還是和諧友好的贈予和祝福,下一個場景就猛地變成公然争搶和掠奪了。

結尾,教士們分别并走上傳教之旅,很有詩意,但的确不夠自然-劇本預先的痕迹壓過了現實的在場。
ps.本片花絮:羅西裡尼拍攝本片的動機源于和褒曼的愛情受到社會指責,而希望尋求内心平和的解脫之道。雖然誘因偏小,但這樣的主題無疑是歐洲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
25.9.22投影儀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7.4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3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7.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0
選角/表演 7.6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我的影評(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