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7.4
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
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剧化的冲突组织打破了生活的自然气息,缺少了循序渐进的过渡反而使得戏剧性被削弱了。

说教式的渲染和外部描画,对心理层面和精神体验的刻画过于淡薄。借助大量交谈表现人物性格,动作和表情都很克制。虽然依旧选用了大量非职业演员,但对人物的表现相对扁平、没有触感,因为缺少内在的复杂性和矛盾运动,因此无法代入角色。无论是次年的《乡村牧师日记》,亦或是十几年后的杰作《安德烈·鲁布廖夫》都全方位吊打本片-无论是对现实环境的捕捉还是对精神层面的深入挖掘、无论是对史诗事件的重写还是对个体心理的探索。

作为宗教题材的作品,往往围绕修士们的生活展开,主题无非关于善与恶、信仰和世俗之间的斗争-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层面的。

本片中同样展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几次交锋。首先是修士与养猪人的冲突;其次是那个经典的画面,圣弗朗西斯和一位面目模糊的人会面。最后也是戏剧性的高潮,圣弗朗西斯和暴君尼古拉对峙,这段精彩的段落既可以看作简单的对比衬托,同时也是教士既受人尊敬又惹人厌烦的体现,你明确怀着怒气却无法发泄-面对这样毫无恶意且顽固迂腐的愚善之人。
也正因如此,一个修士的形象并没有体现出高贵和威严,而是绝对的服从、谦逊、被动,被完全的客体化了。如果还有力量,那就是在逆来顺受、服从和不抵抗之下、对生理性的反应的抵抗力,这在《幸福的拉扎罗》中表现得更为极致。打恰恰是自此之后,圣弗朗西斯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远超于说教。

临近尾声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教士们途径一座住宅区,上一秒还是和谐友好的赠予和祝福,下一个场景就猛地变成公然争抢和掠夺了。

结尾,教士们分别并走上传教之旅,很有诗意,但的确不够自然-剧本预先的痕迹压过了现实的在场。
ps.本片花絮:罗西里尼拍摄本片的动机源于和褒曼的爱情受到社会指责,而希望寻求内心平和的解脱之道。虽然诱因偏小,但这样的主题无疑是欧洲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25.9.22投影仪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4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3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7.0
选角/表演 7.6
我的影评合集:
Aleph-我的影评(泛选)
影评(遴选)(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