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B-6.8
七夕独自来看,以为会和《情书》、《四月物语》等日式恋爱小甜剧一样平淡光鲜又琐碎无味,加上top250,八成会不喜欢,不过比预期好些-尤其是后半段。
简要批判:
开场三分钟就定调了,大致知道是什么模子里刻出来的片,不对路数、不合胃口。不过虽然没有太大波澜,好在还能正常看完。
一部电影如果在纸上就已经拍好了,那还叫什么电影呢?况且本片不过是完成度较高的学生水准作品罢了。视听乏善可陈,表演更是刻板生硬。
偶然被预先写在剧本里就是臆造的“假”,等待在拍摄和表演时降临的奇迹才是真。“自然”同理。
镜头的生命诞生于彼此的关联,而多数电影不过是戏剧幕般顺水推舟的场景切换罢了。
虽然对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有些想法,但显然不如昨日观看的《你那边几点》的分隔幽思-无论情感的浓度、深度。
至于独白,也是优劣参半。
值得肯定的是,场景的重复、时空的映射是一亮点,不过度煽情和狗血是一本分。

关于类型:
看过的爱情电影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按阶段分有:未遇见的《情书》,遇见之前的《春天情书》,初恋的《绿光》、《四月物语》、《爱在1》,出轨的一众法国电影以及《窗外有晴天》、《不良少女莫妮卡》,邂逅和离别幽思的《花样年华》、《你那边几点》、《冬天的故事》、《德州巴黎》、《爱在2》、《重庆森林》,情欲操控和极端自噬的《破浪》、《朦胧的欲望》、《苦月亮》、《安娜的情欲》、《白》,日常冲突和婚姻矛盾的《爱在3》、《爱的暂停键》。

内容杂谈:
即便在剧本的框架限制下,仍有很多场景细节很真实。至于片中报菜名式提及的的电影和书籍,不过是蜻蜓点水,为了迎合小文青罢了。

先谈现实:
如何在理想、爱好和经济之间平衡,是绝大多数人绕不开的事。无论先前多美好,文青终究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要么进厂、要么靠手艺过活-后者显然更难。

也不必觉得有什么不妥,工作几乎是文青的宿命罢了-甚至有某种微妙的共谋关系。现在和我共坐在坐的年轻情侣,十年后或许还在这里,但必然有了孩子、有了工作,责任加身使他们感到安全也愈发倦怠。
社会学小说《物》对上世纪巴黎一对情侣的生活跟踪写照在今天依然有明鉴的意义。
书中的两位青年男女主动退学,又迫于生计被拽上了工作的轨道。他们既在这条坦途上渴望财富自由,又对当下的平淡生活充满厌倦。因此,他们从巴黎到乡下,再从别处回到巴黎……在理想的生活和现实处境之间宿命般地、悲哀且无奈地徘徊,求索和结果之间往往有着难以弥合的矛盾。
就像片中男主无奈地哭诉道-“我做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幸福”,本书也提出了一个悖论式地悲剧命题:如果追求幸福的过程扼杀了幸福,那么幸福还值得追求吗?自由同理。

此外,联想到了一对朋友,曾经如胶似漆、追求物质和家宅式的享受。那股满足于小确幸、小资情调和自以为是的气息在外人看来实在贫瘠、令人厌烦。
一方面,作为同龄青年人对那种发现同好、彼此理解的喜悦和对爱情的憧憬十分理解,另一方面却对这种彼此的适配始终抱着怀疑态度。一味的认同和不加辨别的肯定只能导向妥协和幻梦。

此外,在时间的催化下-婚姻、工作必然给生活带来变化与冲突,两个人也容易从虚假的、妥协的一致中脱离出来,产生分歧与不和。

即便真的有能够长久相伴的情侣,影片也只是对其生活美好一面片面地截取罢了。小文青闲的没事找认同感看看、抒发下感慨也罢了,我这种有理想的、注定孤独终老的还是少操心为好。

结论:如果不能傍富哥富婆,那么文青加文青的结合则是最惨淡的结局。

关于爱情:
就像他们二人在结尾的餐桌上从一对初恋情人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来路-形成时间的环状却无可挽回的形态,如果能在爱情最初便有这样前瞻和预知的视野会怎样呢?

情感的变质-就像花束的枯萎-是必然,无法避免也无可维护,唯一的办法是回到记忆的原点-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激活那情感的生命。

初遇时不应试图窥视永恒和美满-当然也不是去审视对方的丑陋与缺陷-而应当反思这激情里有多少是自我和幻想的投射、喜新厌旧的成分。不要畅想未来,更不要奢求永远。

无论在影片中还是现实中,太美好太顺利的爱情通常都太假。过于绚烂的爱情就是一团烟(焰)火,即便不吞噬彼此,也必将燃尽导向终结。往往要么是湮没于现实的压力、要么是情感的自噬。
应该让滨口龙介的《激情》来浇灭这一见钟情的幻梦(而对爱情质变和幻灭的刻画、对情欲的挖掘,还应当首推《苦月亮》。
但本片的优点在于相对完整地表现了爱情于时间的维度-时间对情感关系的催化和侵蚀。

最后,结尾段二人在餐厅谈论分手与否的事情有些戳我,虽然我从未经历过爱情,但我也面临着抉择去留的关键时刻,妥协于现实的苟且还是为理想舍弃一切?

在最终的抉择下,和平快乐的分手结局很有新意,而《爱的暂停键》那暧昧的结尾所通向的-在包容和理解中和解-未尝不也是一种现实的可能?

ps.小田切让也成了大腕。
来晚了,错过映前和抽奖。场内笑声起伏不断,结尾有人啜泣。
25.8.29七夕之夜,于小西天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