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是一部表現親情的電影。
有這麼一家人,一個爺爺,一個孫子,兩個爸爸,兩個兒子,加起來最少有幾個人?
這是小時候被考過的問題。
長大了才發現,你身上背負的身份越多,牽挂你的人就越多,你的牽挂也越多。
爸爸Sadik帶着兒子Deniz回到闊别已久的故鄉,那裡有他的爸爸Huseyin在等着他。
因為不想劇透的原因,Sadik要把Deniz托付給爺爺奶奶,另外,要與爸爸和解。
托付太容易,隔代親不是瞎說的,雖然是一個素未謀面的五六歲的小孩子,卻僅僅憑借天然的血緣再加上一點點童真和教養,就能打通祖孫之間的陌生,很快就其樂融融。
而和解就沒那麼簡單,父與子之間的關系因為當年人生道路選擇而割裂的時間太長,曆久彌深,不好原諒。
同性相斥嗎?成年之後的父子一不小心就可能反目成仇,這在世界各個角落都不鮮見,兒子叛逆出走,父親憤怒決絕,一個永不回頭,一個心門緊閉,再見面時将從何說起呢?
好在有一大堆其他的家庭成員:無條件接受一切的母親,當然她也是愛孫如命的奶奶;與弟相親五大三粗的兄長,對待兄弟的感情卻奔放到讓我們覺得不好意思;七大姑八大姨,有好事時她們是烘托氣氛的主角,遇到變故時她們又能為你分擔風雨排解憂傷。
在這部2005年的土耳其電影《我的父親,我的兒子》中,親情是彩色的,是爺爺生活的鄉下和親手建設的農莊的顔色;是孫子眼中的陌生新奇和童話幻想的顔色;是爸爸的兒子治愈創傷心靈回歸以及兒子的爸爸托付未來終獲甯靜的顔色。
這顔色屬于異域,陽光充足的鄉間,錯落别緻的農舍,明亮鮮豔的服飾,豐富多樣的食物,再加上民族特色的音樂,我們的感受一定是耳目一新。另有的不同是,相較于我們的含蓄内斂,劇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直接而熱烈,喜怒哀樂嬉笑怒罵來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你是一個願意被感動的人,自有濃濃的親情戲讓你淚流滿面;如果你隻想玩味至親關系的那種複雜與無奈,你也會因某些诙諧的場景而發笑;還有黑色幽默,接近片尾處小姨子拯救老姐夫的橋段仿佛是創作者故意加的戲,有些誇張,是為了中和沉重哀傷的氣氛,緩解觀衆愁緒,要你相信樂觀與希望。
歌裡唱過“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去之前,我們對這片異域了解多少呢?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拜占庭與奧斯曼?曾經的突厥人?世俗的伊斯蘭?多次的軍事政變?中東的重要一極?民族複興的大國夢?還是烤肉?火雞?熱氣球?蒸氣浴?
不管曾經了解多少,它的電影我是第一次看,我看到的是一樣的城鎮與鄉村的差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政治的宗教的以及各種主義造就的人與人之間時而親近時而疏離的關系,而唯一亘古不變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非我族類,卻感同身受。
我會想到那部意大利影片《燦爛人生》,同樣表現親情的部分,那部影片深沉而凝重,而這部相對輕松與快樂,個人命運同樣在時代的大潮中翻滾與颠簸,内心的情感卻始終純真和炙熱,那是來自于地中海賦予的愛的底色。
看到了在回鄉的路上父親為小男孩戴上的那個用手絹紮成的“帽子”了嗎?我小時候也那樣玩過,而手絹這個東西現在竟成為了曆史。
我好奇的是這種玩法是大家是各自發明的?還是相互學習的呢?
總會找到共同點的。
例如片尾處對影像的緻敬,這是許多影片創作者的小癖好和小特權,想想還有何種藝術形式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如此直接地表達對工作的自豪與褒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