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6
简评:
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
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排下仍有着纪实性,不仅在现实主义风格-表演、取景跟拍摄手法-上如此(外景部分都是偷拍下来的),而且拍摄于1945年的电影的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战期间,即便是罗西里尼也拍摄了“法西斯三部曲”,除了政治电影就是一些完全不介入的资产阶级喜剧。而在二战结束之际,电影终于从封闭于摄影棚走向现实生活,从对现实的逃避到介入和直面现实。此外,对道德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对底层人的认同感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雷诺阿的影子。其次,影片风情画般地描绘了全民族上下的抵抗运动,应该影响了此后大量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和著名的《影子部队》等有组织的抵抗行动略有不同,本片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从平凡生活中登上舞台的,英雄主义并未预先安置其中。如教父从足球赛中出场,皮娜从抢面包的场景中出场。不仅身份设定上如此,这种“平常性”更体现于演员的一举一动-即便所提及的两位都恰巧是职业演员。和《伊万的童年》、《美丽人生》等一众二战/反战片更接近,都着重表现平和的日常生活与极端紧张的反抗、异常的战争局面形成的荒谬张力。本片故事发生于婚礼的前夕,而危机正步步激化,悲剧悄然催生。
直至影片结尾,矛盾才彻底被激化且绽开,神父的死是那么轻易-然而为了这一枪的戏剧性和分量,影片做足了所有铺垫。而相应的,皮娜的死则更为平静和轻易,甚至有些仓促。
片中神父这个人物很关键,在他身上展现着宗教和政治的斗争,出世和入世的抉择,以及如何对待侵略和战争的痛苦,就像片中发问-“上帝看得见吗”?宗教如何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圣职人员何时应当介入、挺身而出?最终,他的所作所为展现出的世俗一面,恰恰是这种介入产生了道德和神性的崇高。
同时,片中也侧面地借助一位纳粹自嘲的口吻质问道-“真的是高贵种族吗”?
ps.这么多年来,罗马城市的基建和面貌还是没有发生,但历史的伤痕已经在现实中销声匿迹了。
25.9.18纪念,投影仪 milano
细节颇可以玩味,值得从各个角度反复深入。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建筑师的使命与宿命
评分:A-8.0这次观影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格林纳威,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电影。中途还对这部电影的价值有些许犹疑,直到结尾一刹生出顿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为艺术家传记,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儿》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历上,即便对私生活的 ...
随性吐槽
C+来晚了半个小时。旁边的人咯咯大笑不止,这样的影片有大银幕和互动是正常的,不过还是无法忍受此二者。多次想离场,为何要花费五十块和三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投入在这样的娱乐消遣中?终于完全被淹没了,昏昏欲睡。从视听风格到内容完全无感,斯科塞 ...
《齐泽克》-简评和札记
A-正在读第一本他的书《斜目而视》,再来亲眼看看这位活生生的思想者,从不同的角度再度接近这位伟大的智者。依旧十分亲切的形象,然而今天也有因其伟人光环形成的遥远距离了,他在世却如同逝世。(容许我胡吹一段)他拥有举世无双的极端聪慧和灵性 ...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