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6
简评:
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

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排下仍有着纪实性,不仅在现实主义风格-表演、取景跟拍摄手法-上如此(外景部分都是偷拍下来的),而且拍摄于1945年的电影的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战期间,即便是罗西里尼也拍摄了“法西斯三部曲”,除了政治电影就是一些完全不介入的资产阶级喜剧。而在二战结束之际,电影终于从封闭于摄影棚走向现实生活,从对现实的逃避到介入和直面现实。此外,对道德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对底层人的认同感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雷诺阿的影子。其次,影片风情画般地描绘了全民族上下的抵抗运动,应该影响了此后大量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和著名的《影子部队》等有组织的抵抗行动略有不同,本片的人物和故事都是从平凡生活中登上舞台的,英雄主义并未预先安置其中。如教父从足球赛中出场,皮娜从抢面包的场景中出场。不仅身份设定上如此,这种“平常性”更体现于演员的一举一动-即便所提及的两位都恰巧是职业演员。和《伊万的童年》、《美丽人生》等一众二战/反战片更接近,都着重表现平和的日常生活与极端紧张的反抗、异常的战争局面形成的荒谬张力。本片故事发生于婚礼的前夕,而危机正步步激化,悲剧悄然催生。

直至影片结尾,矛盾才彻底被激化且绽开,神父的死是那么轻易-然而为了这一枪的戏剧性和分量,影片做足了所有铺垫。而相应的,皮娜的死则更为平静和轻易,甚至有些仓促。

片中神父这个人物很关键,在他身上展现着宗教和政治的斗争,出世和入世的抉择,以及如何对待侵略和战争的痛苦,就像片中发问-“上帝看得见吗”?宗教如何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圣职人员何时应当介入、挺身而出?最终,他的所作所为展现出的世俗一面,恰恰是这种介入产生了道德和神性的崇高。
同时,片中也侧面地借助一位纳粹自嘲的口吻质问道-“真的是高贵种族吗”?

ps.这么多年来,罗马城市的基建和面貌还是没有发生,但历史的伤痕已经在现实中销声匿迹了。

25.9.18纪念,投影仪 milano
细节颇可以玩味,值得从各个角度反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