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2,四刷-冷静地怒加0.5分,列入top5。
写在前面:
在资料馆看完扒手还不过瘾,正好在开场前十分钟收到票了。一天两部最爱,爽爆了。(大巧不巧,正在我整理影评时,又收到了一个出票信息,而且时间正好在布列松那场后面,居然可以在月末五刷!到时候再写五刷观感)
正巧前几天看到豆瓣有人九刷了,我也mark下说要再看。三月时二刷,上个月成为第一部三刷的作品,没想到今天有幸四刷的电影了。
这次资料馆依旧是满场,再度良宵-永远做不完的梦,每看一次就是打通梦与现实的窗,从现实表面的琐碎中暂时摆脱,神游透气。以后只要放一次就看一次,如果在家就拉片分析细节。
观感:
走出影院依然唏嘘不已,恍惚怅然又心满意足。
由于反复观看,悬疑性几乎已降到极低,因此也能更为客观清晰地观察和欣赏整体到细微处。旨在发掘此前忽略的细节,透视结构,并在熟悉的情节下寻觅新的线索和关联。
真是越看越爱,常看常新。这次显得更为晶莹剔透、纯熟细腻,臻于完美。一部作品涵盖了最幽深、最广袤、最微妙的东西。
尽管依旧不愿用严密的逻辑来串联每个部分,但的确是由碎片编织形成的无暇整体,紧密呼应。也是林奇掌控力最佳的一部。犹如一颗精心打磨的晶体,永远可以阐释、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理性的角度分析都有迹可循,但依旧无法穷尽其奇力。
视听上适应后则不再抵触反感,配乐、运镜、剪辑都显得自如流畅。我不想用鬼才亦或是匠师来形容林奇,他真正做到了用最清晰的方式展现最深厚隐晦的情感。
其他随想:
两生花镜像关系的爱恨和倒错,应该是最完美的母题了。黑发大女主-外冷内热,金发小天使-外热内寒。不仅让我想起两位昔日好友…
关于结构与主题:
本片和林奇的很多影片一样,是一个诱人的谜,但显然不是对应唯一谜底的简单填字游戏。即便是确定的出口,我们仍可以想象出通往它对不同道路。
简要探讨:
关于本片结构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打开蓝盒子前后的世界形成梦与现实的镜像呼应。相比《内陆帝国》那样略显晦涩的无限嵌套式(或者说逃逸和解域)设计,本片简单的二元结构是否简化从而抹杀了想象的开放空间?但从某种悲观主义角度看,无疑加深了失落和幻灭感的现实意义。当然也可以从反面来看,幻想可能比现实蕴含或揭示着更深刻的真实,从而抵达实在界。借由这重跌落的对比,反映着渴望和绝望、可能与不可能的鸿沟。这种对应和创伤性的解释,很符合符合学和精神分析的路数。然而是否有其他可能?又要谨慎避免过度阐释的风险。
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德勒兹的根茎理论,这是对精神分析-树形旗帜鲜明的反抗或革命。本片虽然大致分为两部分,但细微处却充满片段和逃逸的可能,诸多人-牛仔、流浪汉究竟代表着什么?黛安开枪到底杀死了谁?结尾回归到寂静俱乐部和都市的幻梦,似乎仍有留白空间。
更直白地说,电影是地图而非仿图。这里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前后(暂且看作梦和现实)部分是否有真伪、主从之分?是将两个世界单纯看成两个有所重叠的平行现实?或者恰恰相反,前段确实是梦,但后段不是现实而是另一个梦?此外,做梦者或许不是戴安,而是另有他人?
不过《内陆空间》那样虫洞式的穿梭塌陷结构显然更合适于用根茎解释,本片的二段对应结构则更倾向于精神分析的文本,二者没有绝对的对错高低之分。前者是创造的生成游戏,后者则是镜像的投射图景。二者并非或然的关系,只是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我更倾向于两种理论的结合。在回归现实产生既视感之后,再次回到寂静俱乐部和都市夜景,现实和梦境交汇升华。
实际还可以通过考察影片的制作背景,得到一些不同的参考和解释。它的前五分之四,也即被普遍视为梦境的部分,原本其实是一部电视剧的试播集;然而,当电视网公司在试播集完成后拒绝继续投资该项目时,林奇补拍了半小时的结局,也就是现今我们看到的普遍被视为现实的部分,将其改作一部完整的长片作品进行发行。
而这一改动是精妙地完成并深化了这一作品,还是狗尾续貂、画蛇添足呢?我当然也无法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直到这次看才清晰意识到)蓝盒子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从一个驱动叙事旋转的深不可测的物自体,到秘密揭晓后的真相。这种修改对影片原本丰富的意涵造成了有些暴力和牵强的简化:怪物、杀手、女主都由盒子达到真相-仿佛成了潘多拉魔盒。或许这种填补真的是对那“神秘的深渊”的亵渎?正像林奇排斥的解梦者那样-为谜题寻找一种解释,一个能填补这个实在界之幻影?
从林奇的创作谱系来看,本片处在一个后期转向的核心,连接着《妖夜慌踪》和《内陆帝国》的好莱坞梦幻黑色电影,从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中得到现实性的转化展现,创造性地从美国的日常现实表象中激发出了荒诞诡谲的一面,因此更具有反讽意味-如同布努埃尔。
本片由于视听和情节被归为黑色电影-或许有失妥当-但又和好莱坞传统的类型片大不相同。我们不仅能看到对黑色电影的模仿,如高对比度的光影和封闭空间;神秘黑发女的腹黑得势,金发女天真外表下的欲望野心,都是“蛇蝎美人”;主题涉及身份迷失和对好莱坞体制的披露-演员和导演梦的双重破灭、被蚕食。但此外还有诸多反叛和戏谑,粗心笨拙的杀手、以一个“牛仔”为中心的阴谋集团,叙事上的未解之谜取代了简单的大白悬疑-即便结尾相对明了。
或许本片不止是类型片还是反类型片,既是完美的梦又是创伤的悲剧。
关于片中一些初看容易忽略的细节也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两个世界中名字的错位:贝蒂这个名字来自于餐馆女服务员的名字。
影片开头的吉巴特舞蹈画面源于戴安曾经赢了一场舞蹈比赛。
房东可可、梦里的卡米拉·罗兹、牛仔,这些人物的联系在于-他们都仅仅在卡米拉和男导演的订婚派对上出现过。难道他们只是麦格芬?
为避免过度解读,可以简单将这些归咎于梦境对现实印象的想象和再生成,潜意识而非逻辑的编制,甚至是围绕女主自己展开的被迫害妄想。
或者更阴谋论的说法,表面上素不相识的公众人物们却暗下勾结-尤其是从未出现在现实的那个黑老大和流浪汉加深了这一猜测-指向女主易碎的梦。
ps.中途小眯了一会,不过好在情节都清晰了然了,影响不大。
本文参考了大卫林奇访谈录、以及金色木屋论文。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9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9.3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9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9.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9.2
25.5.17小西天四刷
《穆赫兰道》影评和观感-大银幕四刷/一场永远做不完的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吐槽《乱》
B7.5,中规中矩,并无新意。和《日落黄沙》一个水准的二流作品/大片,看在黑泽明的名头打个三星以示失望。看前:久仰大名的黑泽明作品,终于能在大银幕相遇。不知道现在对这种大片杰作是像当初《七武士》那样欣赏还是像好莱坞那样排斥?看后:黑 ...
穆谢特-观感小记
B7.9布列松评分较高的一部,也是塔的top4,因此没舍得看,直到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总体来说,能接受甚至欣赏但不能说真喜欢,中间甚至昏沉欲睡。有点不得其门而入,不得精髓要领的感觉。我最喜欢《扒手》,但若说多么夸张地喜欢布列松,就是 ...
影评-阿巴斯的集大成之作
A8.6久仰大名的杰作,据说-甚至是他本人说-这是他最好的作品,的确还算满意。即便不是阿巴斯集大成者至少也是其代表作,公路对话、自然纪实风、元电影在本片中完美融合。虽然情节略有平淡-当然是和主流电影相比,但如此连贯流畅,丝毫没尿点。 ...
初看石挥和40年代的中国电影
B7.5,看在40年代国产电影和石挥的份上,勉强四星支持一下。桑弧、张爱玲、石挥三位一体,都是第一次看;但因为和预期相差很远,总觉得差点意思。观感一般,有点漫长无味,作为电影节奏还是欠佳。故事基本还是老一套,但视听上和阮玲玉时代的默 ...
关于素食杂谈-《你吃什么很重要》
b站刷视频刷到的,正好借机了解一下素食主义,不过看了一半就索然无味关掉了。ps.这篇不是影评,只是由此引发些思考罢了,把想说的叨唠出来。我吃素的最初原因是控制体重,实际上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才最终成为素食者,如今已经快两年了。我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