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号:高詩遠的電影群島
最近日本電影院上線了一部奇怪的電影,沖着海報都充滿了觀看的興趣。稍微查了一下發現,這部電影其實早在去年就上線了美國網絡,豆瓣評分也隻有寥寥的2.8分,根本沒有必要特地花大價錢看這麼一部明知道是垃圾的電影。不過人生又有多少次在大銀幕看垃圾的機會呢?沒想到上座率居然還不錯,一天五場放映,居然還能吊打同天上映但排片一天僅一場的《封神2》。

在讨論《米老鼠的捕鼠夾》這部電影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國外被讨論得比較多,可是在國内一直沒有引起相應的重視,可能也跟國内比較功利的創作環境有關,這個概念就是“垃圾電影”(trash film)。
“垃圾電影”通常涵蓋制作業餘、預算低廉,且與主流電影制作标準不兼容的影片,所以垃圾電影經常被歸類為所謂的“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剝削電影通常被認為迎合了一群以男性為主且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觀衆,滿足他們對刺激感官的需求,并試圖激發觀衆最直接的生理反應,充滿高度露骨的性與暴力。

在所有電影類型中,有部分類型會更容易被貼上剝削電影的标簽,但最為典型的還是恐怖片,因為恐怖片往往緻力于探索暴力表現的邊界,展現極端的暴力,甚至産生引人作嘔的效果。剝削電影更注重視覺奇觀而非叙事,因此它們不符合傳統的叙事驅動型好萊塢電影的制作慣例。
但是,并非所有垃圾電影都是剝削電影。不過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被影評界不看好,甚至直接被當作“爛片”看待。

所謂的“爛片”,指的是那些不僅被影評人批評為“爛”,而且在本質上就是發爛的電影。這種“爛”不僅僅體現在蹩腳的演技、荒唐的對白和廉價的布景與道具,更在于電影整體的邏輯混亂、對主流電影叙事結構的扭曲,以及刻意誇張的非現實表現。這些因素導緻電影在審美上徹底失敗,而正是這種失敗,使它們成為典型的垃圾電影。
随着大衆接受度的提高,So bad it’s good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如今,“垃圾”其實已經不再僅僅是個貶義詞,開始獲得些許積極正面的含義。觀衆能夠在“爛”當中發現樂趣,也體現出在接受觀上的一種轉變。
因此,垃圾電影的吸引力并非來自于電影本身的質量,而是觀衆有意選擇了不同于主流電影的觀看模式,有學者提出“次級電影式審美”(paracinema sensibility)來總結這類觀衆與垃圾電影之間的相處模式。
在布爾迪厄的文化模型中,高藝術通常缺乏經濟價值,但享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象征資本。相反,流行文化産品的經濟價值往往較高,但文化和象征資本較低。可是垃圾電影放在這個模型當中顯得非常特殊,影迷主動地将既不具備高經濟資本,也不具備高文化或象征資本的作品,轉化為具有高度象征資本的文化對象。他們沒有單純地反抗主流文化或建立某種對立的文化體系,而是在主流文化的框架内重新賦予垃圾電影文化價值。

我相信這部電影的導演傑米·貝利,絕對是故意用這樣偏向于惡搞的方式,來颠覆米老鼠這個大IP。整部電影的所有特質,例如制作業餘、演技拙劣、情節荒誕,都跟垃圾電影的特質相契合。不過《米老鼠的捕鼠夾》并沒有像其它同類型電影那樣,掀起一場有如cult的追捧熱潮,導緻這部刻意制作垃圾電影,沒有機會被轉換成高資本文化對象,淪落為真正的垃圾。
在如今的IP時代,出現了一種新的制作電影的方式,那就是寄生于版權過期的大IP,借助他們本身所積累的龐大經濟價值與受衆群,來“騙奪”較高的關注度與市場影響力。2023年的《血染蜂蜜》,就是熊熊版權到期後出現的跟風之作。《米老鼠的捕鼠夾》同樣,等到1928年米奇首次亮相的三部短片的版權過期之後,試圖模仿《血染蜂蜜》的營銷手段,用這類方式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病毒式傳播。

影片的拍攝地選在渥太華的一家大型電玩中心,其燈光效果和遊樂設施的視覺元素确實為影片營造了一定的氛圍。然而,這部電影的最大問題并不在于場地,而在于故事的執行方式。
故事的起點是電玩店即将打烊之際,店長Tim要求員工Alex和Jayna留下來加班,因為有人預訂了一場私人派對。随後,Tim在店内的小型放映室裡休息時,翻出了一卷1928年的8毫米膠片,正是迪士尼成名之作《汽船威利》(Steamboat Willie)。随着影片播放,也不知道為什麼,展覽櫃裡的一張米奇老鼠面具突然引發了某種神秘的催眠效應,Tim失去意識,戴上面具後,化身為殺戮狂魔,開啟了一場瘋狂屠殺。

Jayna早已提前溜走,去赴一場浪漫約會。而Alex在做清潔時,突然在門口附近瞥見了一個不祥的身影,那正是邪惡的米老手。驚慌逃跑的她撞上了八個朋友,原來他們正是那場“私人派對”的客人,打算給她舉辦一個驚喜生日派對。

由于都是新人演員,每個人的演技都比較拙劣,其中反複出現的情感戲,都讓本就拖沓的影片節奏變得更加雪上加霜。看到最後,發覺Rebecca也是米老鼠之一,另一個米老鼠闖入警局,英勇地将她救出,片子當中竟然有整整兩個米老鼠!這毫無意義的反轉,也讓影片的結局變得異常可笑。
米老鼠在影片中的超自然能力缺乏穩定的叙事邏輯,瞬間移動的設定随意浮現,而此前鋪墊的“害怕燈光”規則也被導演随意打破,導緻整個世界觀顯得支離破碎。這種内部規則的不一緻,使得影片在恐怖元素的構建上顯得混亂且缺乏可信度,而這種随意更像是典型劣質恐怖片的标志之一。
全片的鏡頭語言幾乎隻有紅藍光的切換,每次紅光出現,都代表了米老鼠的來臨。人物調度可以說為零,大部分時間都是角色們站在原地你一句我一句,誰在說話正反打就切給誰。打光也是匪夷所思,老闆變身成米老鼠的這場戲,就幾個大燈管赤裸裸擺在地上,看起來是故意想利用這種方式令人發笑。

不過,對于這類借用公共版權領域的IP所拍成的恐怖片,如果沒有對原IP進行更為有深度的解構,那隻不過就是在偷這個形象來為自己謀利,真正的輸家其實隻有觀衆。後續還未上映的《小鹿斑比:清算》和《彼得·潘的夢幻島噩夢》,又會怎麼把原IP進行重寫,可以盡可能地去拭目以待。
個人評分: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