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過幾次定檔與撤檔的風波,章明導演的新作《熱湯》終于在9月16日上映了。對一部文藝片來說,中秋和十月之間當然不是最理想的檔期。
事實似乎比預期還要糟糕。上映一周之後,上海市區影院的排片已經寥寥,豆瓣評分走低,評論則氣勢洶洶地給影片扣上了“油膩”、“尬”的帽子。
好在章明已經不太需要在意這些了。如今“第六代導演”這個名号本身都已經是上個世代的陳迹,同僚婁烨、王小帥、賈樟柯們各奔前程,章明看看身後已成規模的“南方電影”青年作者群,也終走出了巫山。《熱湯》的制作不僅對導演本人,對“文藝片工業化”的命題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導演坦言,最初自己隻是在受聘華師大期間,想要“為他們做點什麼”,決定“拍個很小的片子,主要目的是讓他們的學生和老師來實踐”。大概他也沒想到,一堂小小的“實踐課”最終演變成了一部華師大傳播學院口中“一個完整性的電影實驗事件”。當綜合性高校真的作為“實體單位”參與文藝片制作,“實驗”是一定的,但觀察事情的實際走向,似乎這個“事件”的意義更多在作為“案例”甚至“公案”的方面。綿裡藏針的作者表達遇上學院工作者的好大喜功與沾沾自喜,創作話語權的拉扯一定會是貫穿的主題。這種拉扯當然也表現在了成片的質量上。在幾年前的《冥王星時刻》裡,章明不無自嘲地完成了自己創作生涯的階段性總結,其中顯著的虛無感同時似乎預示着作者意識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而就《熱湯》來說,作為導演生涯第一部真正的都市電影,“四位一體”的形式感并沒有真正統合在一起,四組人物關系的完成度不一且高度依賴演員的表演能力,這也就意味着四組故事與其說是互相成就,不如說是互相幹擾。章明的應對策略,是憑經驗和控制力進一步強化影片的開放性,用前所未見的明亮色調賦予四段故事以相近的情感——人的邂逅、控制、消磨,最終不無溫情地回歸,也是重新邂逅。
某種意義上,這也又是一部夫子自道的作品。剝去本身毫無新意,導演也不感興趣的軟科幻外殼,影片和章明電影豐富的前作們一樣,有強烈的作者生命體驗,有開拓的野心,有回饋的熱情,有對人事的洞察、對情欲的迷惑,也有自成一體的孤高自矜。這讓我們有理由期待導演在新的階段更成熟的作品。
這不是一部在導演水準之上的電影,但足夠帶給每一個關心文藝片創作的影迷以啟發。于是,在影片下映之前,我們在無錫上海兩地招募完成了兩場《熱湯》的包場觀影,章明導演線上參與映後,與剛看完作品的影迷直接交流。有趣的是,現場觀影出現了與網絡平台完全不同的反饋,這讓我們覺得,很有必要整理出這一次的文稿,分享給大家。
導語:恒立
錄音整理:新然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Q1:不管導演還是編劇在創作影視作品之前肯定是有某種預設、某種結論在裡面,總是會有一些創作者主觀的理念帶入在作品當中,然後才會來制作一部電影。所以想問一下您在制作這些《熱湯》的時候是有什麼預設嗎?
A:這個電影可能是我目前為止加入主觀的事先理念最多的一部電影,差不多有點主題先行或者概念先行的一個背景。因為我們一開始就把這個電影的場景人物都已經很主觀地設定好了,然後再去找相應的資料來來填充一些物化的框架。比如說大家可能也看得出來,這個電影從頭到尾隻有四個場景,一般的電影裡面的場景差不多有這個的十倍。所以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很理性的設定,然後再按照這個框架去從每個維度發展。某種程度上說它可能有些脫離群衆,但這又增加了一種懸空感,其實更能符合我想表達的主題。
Q2:作為一個教師,憑借職業的敏感,我覺得影片中這篇論文真的很讓人難過。我能感受到一些痛點,比如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學生的論文和命題,感覺他們都是為了某種目的在做研究,對于學術真正的熱愛普遍地缺失了。今天看到他們這樣的論文,再想想自己要過十幾年看這個無聊論文的日子,就感到很絕望。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很理解片中那位教授的生活。我覺得他還是對學生是有愛的,這種愛可能的确是介乎于各種其他人性之間,但是這種愛可以促使這個學生找到幸福感。那我想問一下章教授,您作為一個正從業的教學工作者,在這個方面您有什麼樣的感悟和我們分享呢?
A:我覺得你後面有一段話特别讓我觸動,你說最後這個教授還是給予了這個學生以愛,但是是克服了很多人性的弱點才呈現出來的一種愛,他要經過很矛盾焦慮的過程。所以最開始他們互相之間有很多那種人性的試探,最後又回歸到坦然的相處。我覺得其實就是兩種權利,青春和美貌是一種話語權,那麼教師他本身也是一種話語權,所以它是一個互相較量的過程。當然各自也需要克服的弱點,可能那個女生需要把自己的功利主義克服掉,那個教授可能需要把自己對青春的那個貪念克服掉,這樣可能才會形成一個新的相處的和諧度,才能赢得各取所需的結果,這是人能達到和諧的一個境界。如果說回到實際的教學當中,我其實差不多有十幾年的時間沒教過本科生,就隻帶研究生,而且他們大部分都挺務實的,知道自己進來想幹嘛出去幹嘛。我覺得現在很多的學生,跟我們當年所謂的文藝青年、熱血青年相比的話,完全是一種新的人類。我覺得他們的“務實”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說他們能很正确地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或未來的社會中的位置,但這個可能跟創作本身是不太協調的,因為他們是把創作本質當成了一個工作來對待,創作的激情變成次要的。我覺得這個年代就是一個工作至上的年代,所以才能出現什麼996之類的這個概念。
Q3:您在這個片子裡面一直在提到一個問題:幸福感。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他們會對于尋找伴侶或者是否要生育小孩,甚至包括不孕不育等問題有一些自己的困擾。片中特别感動我的一個地方就是其中有一對夫妻與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一起生活,那個機器人對作為孩子的這種狀态描述得非常真實。那麼人工智能是否能真的代替人類的一種情感,然後讓人産生幸福感呢?因為如果真的有孩子,比如像夜場老闆那對夫妻,他們真的有孩子,但是兩個人并不生活在一起;還有教授他們也有孩子,但因為工作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去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反而是這對運用高科技的夫妻更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所以想問一下導演,設置這個幾個劇情的過程當中,您想要傳達出所謂的幸福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A:其實就是因為因為我不知道幸福感是什麼,所以才拍了這個電影,如果明确地知道的話,就喪失了讨論空間。可能對于有些人這輩子來說,幸福是我們追求的最大的指标,你去做任何事情,可能都是為了最後獲得自己内心的滿足感、愉悅感和成就感,這些指标最後彙集起來就是讓你感到幸福的。所以說這個電影裡每一對人物都是想去尋找一個突破口,比如說那個博士生需要得到的是這個教授的認可從而過關;夫妻那一對裡的女生可能是覺得如果有個小孩是不是會彌補我們之間種種的情感問題,把幸福寄托在生育的路徑上。那麼網約車那一段,是那個女孩想移民,因為她在想移民是不是會成為她幸福的一個突破口,而在與網約車司機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兩個同時也在對方的身上獲得了一種幸福感;然後是那個夜場老闆他因為癱瘓沒有小孩,所以他寄希望于這個女生成為他真正的子女,然後跟女孩的媽媽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甚至想到他們一家三口到一個世外桃源去生活,這些都是他們嘗試尋找突破口的過程。我覺得每個人在某個階段都會試圖尋找這樣一個突破口,每個人都有瓶頸期,甚至說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各自的困難,然後為了突破這種挫折,去達到一個又一個指标,這個指标可能會把你從困苦、憂慮、貧窮或者焦躁當中解脫出來,這個時候就是你可能就能獲得一種幸福感。
Q4:導演您好,最近看了一些老電影和現在的一些國内的電影,就是我會感覺到有一些無法适應,在我的心裡面其實是感受到中國電影在有些退化。然後今天看了這部《熱湯》,想問問您在這部電影當中是不是有一些妥協?然後我也想了解一下如果以後想從事這一方面工作的話,您能給出一些建議嗎?
A:确實在某些程度上來說,中國近幾年的電影人是一個全面地向後看的趨勢,這個向後看可能不是電影人本身自覺的,這是一個不自覺的意識,顯然有其他的這個外力在推動他們。對于世界電影的話,從美學的指标上來看的話,我覺得都是沒有什麼突破的;那麼回到中國電影,美學的指标顯然提都不要提,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這個社會層面上來看,電影可能會因此喪失更多的功能,最後唯一的剩下的就隻有娛樂。因為哪怕是絕對的主旋律都要求它要娛樂化。那麼電影的這種豐富程度,顯然就要單一很多。但我們還是要抱着這個希望做這些事情,不要放棄。
Q5:導演您好,我是一個建築系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關注一些建築空間。這部電影裡的故事都發生在出租車、酒吧還有高級公寓和溫泉裡面。我覺得這些空間的選取很好地捕捉到這個時代的氛圍,因為這幾種空間實際上是一種同質的空間,折射出物質時代使人感受到價值上的虛無。我也看了您早期的一些作品,觀察到您對全景的運用會比較多一點,會自然而而然的帶來一種疏離,這部電影從無論從主題還是風格我感覺您都試圖表達一種比較克制、疏離的情感,就不太想引起觀衆的共情。我想問一下章導這種情感表達的設計是不是有些特别的用意,或者說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彌合這樣一種矛盾?
A:非常謝謝這位這位觀衆,你對于電影的空間和情感所持的這個觀察和立場讓我覺得很特别。确實,這個電影就是因為是在四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空間,才會讓人産生像你說的那種強烈感受。空間和人的情感的這層關系我肯定是有想法和考量的。最簡單的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對都市的這個總體感覺:是一個比較狹窄的空間,這是我們對都市的一個普遍的理解。當然,如果你整個電影都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所以我們會調節空間的節奏,比如說溫泉這個場景就起到一個調節空間節奏的功能。我自己覺得最有代表性的鏡頭就是那個無人機開始起飛,然後進入一個很大的空間,最後到達一個地點,這個是這個電影裡面最大的關于空間的一個段落。它是用空間來營造一種起伏,而不是靠情感。你也看得出來這個電影沒有去做任何共情上的努力或者說情感上的一個營造,因為這不是這個電影的指标。所以如果我們說一個電影他用空間來營造一些指向性的想法的話,它可能就不是一個煽動性的電影。
Q:導演您好,我對幸福學教授那段的印象特别深刻。我确實能感受到他們之間感情的層層遞進,一方面是他們師生的這種關系,另一方面又是成熟男性和年輕女孩之間的情感從豐盈到貧困的這個過程,所以我覺得特别真實,很有感觸。那我想問的是在您前期去構思這個故事,再到過程中的發酵,和最後的成片這中間會有什麼區别嗎?
A:如果就這一條線的情況來說,區别當然是颠覆性的。我們最開始的構思就是一個老男人和一個年輕的女孩之間的這種關系,差不多會比較接近洛麗塔。但這個想法非常危險,于是我們很克制地做了這條線,不過還是不可能獲得審查通過,所以就成了現在這麼一個比較簡單的故事。雙方最開始劍拔弩張,是一種具有對抗性的關系,都想在自己的話語權上勝過對方,但是最終還是都覺得需要克服自己的功利心,收斂自己人性當中的陰暗面,從而給予對方更多的寬容和所謂的愛。隻有這樣之後才能達到一個雙方都找到出路的局面。因此這個故事與最開始的那種設想還是有很大的區别。當然,其他幾條線也是這樣。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最開始的那對準夫妻的那一條線,實際上也是參照了真實的社會新聞的——一個女人用騙婚的手段,把男方害死跳樓了。當時我就想把這個新聞改造成為這條線,但這個當然也是不被允許的,後來焦點就變為他們到底生不生小孩,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很大幅度的轉變。當然,核心還是怎樣去獲得幸福,可能我們前期想采用的表達方式更加激烈,更加具有颠覆性,不過最後還是決定用一種比較溫和委婉的方式來表達這些關系。
Q7:導演您好,我是學心理學的,目前也是醫生。從我自己經曆的案例來說,這個教授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化是非常合理的,這是一種代際的權威的沖撞到最後達到一定平衡的過程,他們都會自然地去平衡然後達到和諧。不知道您在構思的時候有沒有涉及一些心理學的隻是或者參照相關的案例呢?
A:實際上就像我剛才講的那樣,創作的整個過程是對我帶的所有的學生和老師充分開放的。最開始我們定下來大緻的劇情内容方向,之後就會讓他們去廣泛收集相關的素材,包括科技的、婚戀的、社交網絡的,當然肯定也包括心理學層面的。所以我們确實收集了很多抽象的理論,還有具體的社會性新聞或實例。可能我們最後提煉出來的東西已經和最初鮮活的事例不太一樣了,因為這個過程很漫長,并且也不是一個很愉快的過程,因為你會受到很多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