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1
第4️⃣部雷乃。
影像的質感從始至終使我聯想到《很可能是魔鬼》,詭異的電子樂音效籠罩着全片,絕望陰郁的末世氣息,疏離和冰冷色調,走向死亡的叙事體例。
看片名時沒想到是科幻片,但這種科幻背景實則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與哲思濃度。科幻穿越為外形,回憶的回溯式拼湊為實質。
如果是今天拍的電影也就不驚奇了,然而這是在68年的科幻片-領先太多了,在此之前或許隻有《堤》可以媲美。縱然本片還存在缺陷-至少完成度欠佳-但足以令人一震。
科幻題材下人物設定和終極關懷的主題仿佛《獻給阿爾吉侬的花束》,男主和一隻小白鼠共同經曆實驗人生,相依為命,相伴而終。
随機穿梭于過去的設定,則和五十年後的《暖暖内含光》不謀而合,但後者由創傷到浪漫再回到現實,顯然氣氛有些暧昧和美好。
男主同樣深陷于《土撥鼠之日》式的循環困境,但從泥沼解脫的唯一途徑在于自殺而非救贖重生。或許可以比拟《盜夢空間》中陷于夢的深淵的妻子,絕望而無助,終于訴諸自殺了結。
影片對回憶進行了一番走馬燈式的追溯,且比《薄荷糖》考古學式的倒叙串聯更進一步,比《廣島之戀》那充滿着呓語和撫慰的疏離和碎片式表達更進一步。重複和任意的閃回方式,不僅打破連續性剪輯,且在視聽上實現了根本上的-蟲洞般的-時空跳切,徹底拆散因果結構,徹底打破線性叙事和三一律。對創傷的撕裂和展開有如閃電般,人物像跌撞在抽象的“馬裡昂巴德”迷宮,折返于人生的隧道,宛如臨死之際檢閱人生,最終達到真幻交疊的迷惘之境。尤其最後一幕令人震撼且動容,男主奄奄一息時睜開雙眼,仿佛恍惚間重新經曆了一切,啞然落淚。
此外,影片還包括許多潛在的主題:時間和永恒的關系。被困于循環,影射現代生活的荒謬。
ps.對近日創作有啟發。
維度 ★(1-10)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1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2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8.0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7.8
選角/表演/場景 7.7
25.8.9-10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評分:A-8.3背景、主題與叙事羅西裡尼“戰後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兩部略有不同,影片選擇德意志民族作為聚焦點-而且不帶有任何審判意味,因為不是直接描繪戰争和納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個家庭日常生活作為切口-甚至是一個孩子的遭遇-折 ...
評析-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
B+7.6簡評:看的第一部羅西裡尼,受到巴贊的直接推薦。中規中矩、有闆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來沒有顯著缺憾,卻難以看到真正的創新。曆史價值不亞于藝術價值。雖然有明顯的劇情和制作,未擺脫情節劇的刻闆程式;但需要承認在其略顯機械的結構編 ...
政治與新浪潮
評分:B7.5,三星半。此類紀錄片不能用一般的藝術價值去衡量,至少應當在曆史和政治性方面給予考量,在對觀衆的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戰争終了》看此片。)關于政治:對曆史和政治背景-越戰-依然所知寥 ...
生平簡介:讓·維果(1905-1934),享年29歲,創作生涯僅其在世的最後4年。詩意現實主義代表人物,啟發法國新浪潮的燈塔。以下簡單介紹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關于他的紀錄片作為導引。我們時代的電影人:讓維果(1964)評分:B-由 ...
劄記
評分:B-由于讓·維果逝世過早、影像資料過少,隻能求諸相關人士的采訪,在生平的回顧的同時插入其電影段落作為補充。(集中講述兩部叙事片)作為背景資料擴展了解有幫助,但幹貨不多。梅爾維爾任其副導演。其父作為政治犯死于監獄、這段早年經曆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