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2
久仰,正好在夏日搭配《忧郁的热带》观看,文字和想象得以具像化。
佳作无疑,值得肯定。(虽然不闷,睡了半小时后重新看;中间还因为吃饭打断了。)
别样的公路寻旅探险,既是作为使者的科学考察也是梦的探险和自我找寻之旅。沉浸感很强,观感不错。对于一部第三世界新电影而言,完成度较高甚至有些趋于常规封闭了,情节似乎还是有俗套观念的残余在先。对历史和日记的记载取材,应该说没有问题,但虚构的演绎有时候过度有时候又落入窠臼。但相比美国式的《与狼共舞》要切实许多了。取景和表演甚至都尽量还原和贴合客观真实,很想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即便如此似乎仍不够自然,而黑白的色调也是出于复古的目的?根本上是神秘的超验力量仍未深刻到主体感知的维度-像《布米叔叔》那样,而更多仅是停留在神话叙事和历史寓言的呈现。
核心母题体现在文明初遇的场景,观念、信仰和认同的差异冲撞。
地理环境上,沼泽和雨林孕育着疯狂和梦想,对自然的敬畏和禁忌,规矩和方寸。
烧毁亚库那-自杀般献祭的行为,不知道为何令我想到乡愁中的多米尼克,在那个土著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奇迹和信仰的力量。
站在历史和现代的断崖,依旧有轮回和转机,的确有《百年孤独》的印记,以及社群中原始而纯粹的政治性。包括无梦症和百年孤独的失眠症也有所吻合。
真幻交织,梦和现实交汇,记忆和遗忘交替。梦比现实更为真实,梦幻和直觉的真实比实证和经验的准确更高,这是西方人所无法企及的。
两则故事、两重时间构成的平行张力,空间和时间重复的即视感。(就像《武士和女俘的故事》)普天之下无新事,一切故事都在反复重演。我曾经杀过你,在40天、40年等等以前,这完全是《小径分岔的花园》的结尾。
结尾的彩色镜头很震撼,无异于“阿莱夫”,只是依旧略显生硬,有些说教气。
很多符号化意象:Yakruna亚库那,古拉卡圭,豹子与蛇(西方殖民者和土著?)。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1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4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 8.3
25‘7’17
值得二刷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札记
B7.4继续戈达尔,就要创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体和《随心所欲》一样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织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迭。依旧是散文电影,风格已经融入了内容,虽不乏有负片等实验(戈达尔何时不在创新呢?),但风格已经趋于成熟了 ...
第一部蔡明亮
B+8.1第一部蔡明亮,也是其处女作。没想象得那么神和邪乎,算是守正出奇的作品。叙事风格是散文化的,注重神韵和气氛,情节基本是一些小事的积累。风格并不前卫也不算惊艳-因为缺乏叙事的铺垫,冲击力并不猛烈。反倒是视听上严密精准的匠师把持 ...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ps.修复版 ...
观感和简评
高弧慢球-简评C+6.5,两星半。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