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還是很豐富的:僵死的教育制度、理想與現實、原生家庭
印象很深的有四個片段——
當老師把Todd的眼睛捂起來、帶着他瘋狂旋轉并問他看到惠特曼照片後的感受時…Todd說了一串對于真理的感受,記得一句大概是“真理像是厚厚的棉被,壓着我們喘不過氣”。也許此處的“真理”就是那些世俗上成功的标準、社會的規訓、書本上正确又空洞無用的知識,我們被這些扣押着步履蹒跚奔向一個所謂正确的終點,奔向父母、學校、社會的期望。梭羅說“我們都生活在一種平靜又麻木的絕望中”,而Keating就是來打破這種甯靜的。
當死亡詩社的成員聚在山洞裡而一人突然吹起薩克斯時…少年的自由靈魂在此刻具像化成變化莫測又生動随性的薩克斯聲,就這樣搭建起一個極樂的理想主義的世界,可是生活、青春本該就是這樣的啊,為什麼如此世界反而成了烏托邦了呢?
當Neil自殺時…其實挺意料之中的,但也不免無盡悲痛,又一個理想的、澄澈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但轉念一想,可悲的、可惜的是這個世界,是理想主義者抛棄了這個世界,也許死對于Neil來說是一種歸宿,他終于可以不用違背自己内心的活着了。
當老師最後一次走進教室而講台上的新老師正在讓同學們朗讀那被撕掉的一頁時…好諷刺,這個優績主義的學校、爛俗的社會需要替罪羊(想到了《怪物》中的老師也同樣是這場無休止的鬧劇的小小祭品),而死的永遠是同一批人,社會也許就是一個巨大的理想主義的火葬場吧。
真得是金句頻出啊,振奮的同時又有深深的無力感襲來—這種現實的常态如何撼動呢……
感覺整個電影還是非常通俗、易懂的,但在我看來有些橋段也許難免有點用力過猛、迎合觀衆(我太挑了神經敏感對尴尬過敏),比如老師赢得的學生的喜愛、Neil的死、最後的全體起立等片段其實也是理想化的,現實也許比這更殘酷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