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像電影名一樣吧,從男主這樣一個傳統的、中年父親亦是兒子和日本社會精英男性的視角出發,通過制造一個道德困境來講述了他觀念層面的一次痛苦的變革。我想,變革的緣由和過程中那些由社會、傳統施于男主的貌似沒有理由回避的痛苦是是枝裕和想諷刺的、揭開的,變革的結果是他認同的——一種對東亞父權觀念的期許。

看的時候覺得好壓抑,好像男主在傳統父權觀念——重視血緣、權威還有絕對功利的優績主義的浸泡下作繭自縛,不自知地用着一套也許違背自己最真實情感的繩索将自己、身邊人綁架。看似他主宰着劇情走向,妻子、兒子、另一個家庭好像都要順着他的别扭又頑固的意志行事,他仿佛高高在上 控制着俯視着一切。但其實,與身邊人心理上能夠對愛坦誠給予和接受的狀态相比,從身心上全然被捆住的隻有他自己一個,顯得可悲可憐又可笑,他變成被身邊人和現在的我們無聲俯視着的、矮矮的、芸芸父親中的一個,被社會塑造着,自顧自地痛苦着,也被身邊人感化着,最後被也許真實的自我和無法否認的情感聯結找上門來。

如果單看血緣和親情這個話題,那如父如子肯定不如小偷家族那麼豐滿,是枝裕和隻是從一個父親亦是兒子、一個傳統男性的視角去蔓延情節,拍他所想、所做,所以難免讓人覺得好單調 平面,也更容易放大對男主傳統的觀念和行為的不滿(他在電影中絕對中心的位置也讓他好似被獨立出來 孑然一身,所以觀衆對影片的感受更多是出于他 也更指向他),但再想這是不是是枝裕和的用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