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很難界定屬于什麼類型,愛情/音樂/傳記片?
因為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類型片,表達方式也很新穎,難以直接評價喜不喜歡。
情節十分簡單平常,視聽語言卻異彩缤紛,不過也不能簡單說有故弄玄虛之嫌,形式内容還是不可分割的。視聽的魔力效果的确起到了渲染情感氛圍的作用,但仍舊是一種基于側面的對心理活動表現。因而的确比情節相似的《卡蜜兒》要簡潔許多,還獲得了一種奇特的縱深的質感。
本片最奇特的一點莫過于大量畫外的音源使用。歌劇和交響樂搭配人物外在的沉默,成了人物的内心聲音和寫照。
不過有趣的是,這和我剛讀的、布列松在訪談中提倡的恰恰相反。“不要音樂,當然,除了用可見的樂器演奏的音樂。”我說:“噪聲應該成為音樂。”我想說的僅是“不要無中生有的管弦樂”(每部電影裡,當有音樂出現時,我們完全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這樣我們就會以為自己身處劇院;但當我們在鄉下時,沒有任何理由聽到劇院裡才有的管弦樂)。這點暫且存疑,保留态度。
此外還有對色彩的運用。神秘且具有現代感的冷色調和關于愛的主題總讓我想到《飛向太空》。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7.9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8.0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7.8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7.7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8.4
25.6.2于盧米埃,全國藝聯時光之鏡影展。第一次來芳草地,實在有點目眩神迷,像“我的舅舅”一樣不知所措,找了半天才到。
在大銀幕觀看很震撼,但小咪了會。
第一部基耶夫,第二部比諾什。
觀感劄記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觀感劄記
B+8.2從憔悴的面容開始,令人不忍。最後三年的曆程,平靜而悲戚,透過日記和相片記錄下輝煌人生淡出的過程。我有些好奇。當一位如此莊重和從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決時是什麼反應。一位業已功成名就,衣食無憂的成功藝術家,在面臨要喪失一切的情況 ...
100年的邂逅-《淘金記》大銀幕重溫/賈樟柯映後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動場再看,看前略讀了巴贊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紀念、電影130周年,重溫百年前的迷影夢。卓别林-夏爾洛是永遠鮮活的銀幕形象,百看不厭的神話。中途小困,幾次打盹。台下笑聲叠起。ps.修複版 ...
觀感和簡評
高弧慢球-簡評C+6.5,兩星半。沒想到是這麼一貫和純粹的“運動電影”-反倒是對傳統運動類型電影的一種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認,觀感極為平淡。不僅無法理解美國/運動文化(當然我尊重),更無法理解這項運動本身。對于不理解規則的人來說,無論 ...
多方位深入評析-陳佩斯《戲台》
B-6.9寫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戲台大師陳佩斯,激動不已。但看下來相對比較失望,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沒有真正的可圈可點的之處。簡評:開場的質感比較鮮活,加之民國背景,頗有《讓子彈飛》的架勢。但始終節奏過快 ...
觀感劄記和簡評
B+8.0第一部坂本龍一,此前一直對他不甚了解-隻知曉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隻是一個隻會寫點鋼琴曲的現代作曲家。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全面真實的人,而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風貌。他的音樂和人生是平行交織的音軌。影 ...